跳到主要內容

開採銅礦損古蹟 華企讓步未紓壓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24日 18:35
2012年09月24日 18: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冶金科工集團(下稱中冶)的阿富汗艾納克銅礦開採項目,為騰出時間移遷起碼有2600年歷史的文物,同意停工3年,停工約定將於今年12月底屆滿,但西方考古學家表示,他們無法在這有限時間內完成搶救,可能重燃銅礦開採爭議,成為西方抨擊中國的口實。


艾納克(Mes Aynak)位於喀布爾以南30公里,是當世最大的銅礦之一。自1974年發現,已探明的蘊藏量約1100萬噸,相當於中國銅礦總儲量的三分之一,惟因戰亂而擱置開發多年。2007年,中冶和江西銅業公司擊敗了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同行,贏得了開採權(開採期限30年),觸動西方神經,有西方輿論甚至質疑中國是靠貪污贏得這塊肥肉,儘管現實是,中方的入標價達34億美元,比美加俄等國公司高最少10億美元。中方還答應附帶為當地修建鋼廠、鐵路、學校、醫院、清真寺、電廠、化肥廠等設施。中方總投資將超過百億美元,預計能給當地增加逾3700個就業職位。


允3年限期搶救文物

中冶2009年施工期間,意外發現了罕見佛教古城遺址,包括5世紀繪有壁畫的佛寺、多個佛塔、數千尊佛像,另有銅製裝飾神像和神壇等。出於保護文物,中冶與阿富汗政府協定,讓考古學家用3年時間挖掘搶救該處文物。今年初,中冶艾納克項目經理劉振國說﹕「我們支持阿富汗政府為保護和挖掘這些文物所作出的努力,因為我們尊重阿富汗的文化和歷史。」阿富汗首席考古學家茲瑪亞拉伊說﹕「保護遺址與開發資源並不矛盾。如果保護得當,銅礦不會對遺址構成影響,反而會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


考古學家:需最少30年

但主持挖掘的考古學家馬基(Philippe Marquis)稱,他們其實需時最少30年工作,當年只是「無奈接納」中冶的3年建議。目前的發現「僅及整個遺址的一成」。美國新聞系教授霍夫曼(Brent E. Huffman)更到艾納克遺址拍攝紀錄片,記錄考古學家的工作,盼呼籲世人關注,反對明年恢復銅礦施工。


CNN/國際先驅導報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