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泉忠﹕中日關係40年如何才能「不惑」?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24日 06:35
2012年09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榮抵達北京,這是戰後日本首相首次到訪中國大陸。隨後雙方發表《中日聯合聲明》,揭開了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序幕。轉眼40年過去了,兩國在迎來40周年喜慶之際,卻爆發了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衝突。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究竟為什麼中日至今還「不惑」?而兩國沒有可能真正友好嗎?

今年的衝突突顯了兩國存在許多誤解與誤判。就以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為例,日方認為這是在避免石原慎太郎購島下的最佳選擇,然而中方卻強調「國有化」徹底破壞了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維持「擱置爭議」的共識。


說到「擱置爭議」的共識,這是40年前周恩來與田中角榮在談判恢復邦交時達成的非正式共識,這種共識經過6年後鄧小平與日本簽署《中日和平條約》期間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其後,兩國逐漸形成一種互不言明的默契,那就是日方不駐軍、不開發島上資源、不開採海底資源,同時中方避免無論是漁船還是公船開到釣魚島附近海域。然而,這種默契近年來逐漸被打破,日本開始強化對「西南諸島」的軍事部署,理由是「中國船艦進入日本領海及空軍闖入日本領空次數急速增多」。兩年前中日撞船事件發生後,日本首次動用「國內法」處置中方船長,而中國則宣布中國漁政船與海監船將在釣魚島附近海域作「常態化」巡邏。


當下中國的反日風暴,中方把責任全推給日本,而日本則認為這場始料未及的衝突是中方一手造成的。一個巴掌打不響,兩國關係要重建,只有在雙方都能認真反思,並在反思的基礎上,設立處理危機與重整全方位交流的機制,才有可能展望中日關係穩健發展。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學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