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最低工資委員會就調整最低工資水平達成共識,時薪由28元加至30元,委員會將向行政長官梁振英提交報告,相信他會接納委員會的共識,使約33萬低收入人士得以加薪。不少人視最低工資為洪水猛獸,擔心會助長民粹,市民的不理性要求會削弱香港競爭力,不過,由3年前制定首個最低工資水平到首次調整時薪,都盡顯市民理性平和一面,因為在客觀數據面前,不理性的訴求沒有市場。所以,本港實施最低工資之後,不但社會公義加分,也有助於推動良性勞資互動關係。
客觀數據發揮作用
僱員受惠僱主可承受
本港去年5月起實施最低工資制度,原先有人擔心會掀起結業潮、推高失業率,事實並未出現,整體經濟情况未受衝擊,日前政府公布最新失業率維持在3.2%低水平,接近全民就業,低收入人士因為實施最低工資而受惠,生活得到改善。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未走出陰霾,此際本港實施最低工資制度而初步獲得成功,乃適應力強和勞資共同努力的成果。
今次檢討,委員會一個月內開了3次會議,據了解,到前日的會議,委員會內勞資雙方陷入「5毫子之爭」,在時薪釐定於29.5元至30元之間拉鋸,據知資方矢言不想見「3」字,勞方誓要向「3」字頭進軍,雙方取態強硬,使人擔心委員會未能達成共識,需由行政長官定奪。現在委員會有共識,這個發展十分重要,因為委員會是僱主與僱員互動的縮影,若委員之間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則投射到整體社會就更難取得共識,即使由行政長官決定時薪,若某一方不服氣,執行起來不會順利,對勞資關係也難言融洽。
這次最低工資水平檢討,商界有意見認為不應增加,因為經濟前景不明朗,加了時薪之後就不可能減,若經濟出現逆境,屆時資方、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經營倍添困難;勞工界認為28元時薪是按2009年中的數據訂出,計及3年來的通脹因素,這個水平已經大為落後,所以,時薪一定要調整,勞工界較多認為時薪要加至33元,個別(包括政團)則爭取加至35元。對僱員而言,時薪當然愈高愈好,不過,能否持續是關鍵,若資方無法經營下去而結業,則加得再多也沒有用。用政府統計處的客觀數據去檢視,就知道時薪加至30元是社會可以承受,也使低收入人士受惠的水平。
以「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行業為例,若時薪加至30元,業界薪酬開支增加6.4億元(約增2.9%),若加至35元,薪酬開支增加26.8億元(約增12%);至於「飲食業」時薪加至30元,薪酬開支增加1.9億元(約增0.6%),若加至35元,薪酬開支增加13.7億元(約增6.3%)。從這些數字,說明現階段時薪加至35元,對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和飲食業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會導致大量公司結業,若它們要營運下去,則要大幅增加收費和加價,會加重市民負擔和推高通脹,對社會帶來的影響難以估量,所以,要求時薪加至35元,在數據面前就顯得務虛而非務實。
時薪加至30元,是務實而恰當的選擇。
首先,這個數額,約為本港工資中位數的60%,與首個最低工資水平的50%比較,顯示低收入人士的工資有所增加。其次,時薪30元,據統計處公布的去年第2季工資數據顯示,約有33萬名低收入人士受惠,使新時薪顯得有實質意義。
設立公平客觀機制
將勞資角力虛耗減至最低
另外,時薪28元加至30元,加幅約7.1%,不算低,但與這兩年累積的通脹比較,這個加幅不算高,特別是歐美、日本都大搞量化寬鬆救經濟,變相印銀紙,未來全球通脹會是什麼景况,目前無法預計,新時薪適用至2015年,可視為對資方留了空間,勞方也有多些收入應付生活的安排。
首次檢討最低工資水平,雖然委員會最終達成共識,但是一個月來所見,勞資成員各走極端,大家都在開天索價,深怕亮出底線,會被對方步步進逼。其實,攤開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只要理性務實看待,就毋須出現無謂的拉鋸虛耗,這個情况或許與兩年檢討一次有關。因為新時薪維持兩年,商界認為期內通脹、經濟走勢和引起的連鎖反應,難以預估,他們當然是認為不加或加得愈少愈好,避免承擔風險。勞工界的思維亦被兩年時限所左右,抱着爭得愈多愈好,以免兩年內情况有什麼轉變,打工仔就吃虧了,所以,也盡量叫高價。
因應勞資雙方的處境和心態,我們提出兩點建議:
(1) 檢討年期由兩年一檢縮短為一年一檢,勞資雙方更掌握通脹和經濟盛衰的狀况,就可以更務實地看待時薪水平,而非立場先行,作無謂的拉鋸。
(2) 研議調整機制,再加重客觀成分,讓勞資角力的色彩減至最低,讓數據說話,讓理性務實成為最低工資水平的慣常操作。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客觀數據發揮作用
僱員受惠僱主可承受
本港去年5月起實施最低工資制度,原先有人擔心會掀起結業潮、推高失業率,事實並未出現,整體經濟情况未受衝擊,日前政府公布最新失業率維持在3.2%低水平,接近全民就業,低收入人士因為實施最低工資而受惠,生活得到改善。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未走出陰霾,此際本港實施最低工資制度而初步獲得成功,乃適應力強和勞資共同努力的成果。
今次檢討,委員會一個月內開了3次會議,據了解,到前日的會議,委員會內勞資雙方陷入「5毫子之爭」,在時薪釐定於29.5元至30元之間拉鋸,據知資方矢言不想見「3」字,勞方誓要向「3」字頭進軍,雙方取態強硬,使人擔心委員會未能達成共識,需由行政長官定奪。現在委員會有共識,這個發展十分重要,因為委員會是僱主與僱員互動的縮影,若委員之間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則投射到整體社會就更難取得共識,即使由行政長官決定時薪,若某一方不服氣,執行起來不會順利,對勞資關係也難言融洽。
這次最低工資水平檢討,商界有意見認為不應增加,因為經濟前景不明朗,加了時薪之後就不可能減,若經濟出現逆境,屆時資方、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經營倍添困難;勞工界認為28元時薪是按2009年中的數據訂出,計及3年來的通脹因素,這個水平已經大為落後,所以,時薪一定要調整,勞工界較多認為時薪要加至33元,個別(包括政團)則爭取加至35元。對僱員而言,時薪當然愈高愈好,不過,能否持續是關鍵,若資方無法經營下去而結業,則加得再多也沒有用。用政府統計處的客觀數據去檢視,就知道時薪加至30元是社會可以承受,也使低收入人士受惠的水平。
以「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行業為例,若時薪加至30元,業界薪酬開支增加6.4億元(約增2.9%),若加至35元,薪酬開支增加26.8億元(約增12%);至於「飲食業」時薪加至30元,薪酬開支增加1.9億元(約增0.6%),若加至35元,薪酬開支增加13.7億元(約增6.3%)。從這些數字,說明現階段時薪加至35元,對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和飲食業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會導致大量公司結業,若它們要營運下去,則要大幅增加收費和加價,會加重市民負擔和推高通脹,對社會帶來的影響難以估量,所以,要求時薪加至35元,在數據面前就顯得務虛而非務實。
時薪加至30元,是務實而恰當的選擇。
首先,這個數額,約為本港工資中位數的60%,與首個最低工資水平的50%比較,顯示低收入人士的工資有所增加。其次,時薪30元,據統計處公布的去年第2季工資數據顯示,約有33萬名低收入人士受惠,使新時薪顯得有實質意義。
設立公平客觀機制
將勞資角力虛耗減至最低
另外,時薪28元加至30元,加幅約7.1%,不算低,但與這兩年累積的通脹比較,這個加幅不算高,特別是歐美、日本都大搞量化寬鬆救經濟,變相印銀紙,未來全球通脹會是什麼景况,目前無法預計,新時薪適用至2015年,可視為對資方留了空間,勞方也有多些收入應付生活的安排。
首次檢討最低工資水平,雖然委員會最終達成共識,但是一個月來所見,勞資成員各走極端,大家都在開天索價,深怕亮出底線,會被對方步步進逼。其實,攤開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只要理性務實看待,就毋須出現無謂的拉鋸虛耗,這個情况或許與兩年檢討一次有關。因為新時薪維持兩年,商界認為期內通脹、經濟走勢和引起的連鎖反應,難以預估,他們當然是認為不加或加得愈少愈好,避免承擔風險。勞工界的思維亦被兩年時限所左右,抱着爭得愈多愈好,以免兩年內情况有什麼轉變,打工仔就吃虧了,所以,也盡量叫高價。
因應勞資雙方的處境和心態,我們提出兩點建議:
(1) 檢討年期由兩年一檢縮短為一年一檢,勞資雙方更掌握通脹和經濟盛衰的狀况,就可以更務實地看待時薪水平,而非立場先行,作無謂的拉鋸。
(2) 研議調整機制,再加重客觀成分,讓勞資角力的色彩減至最低,讓數據說話,讓理性務實成為最低工資水平的慣常操作。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