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阮﹕協康會高級物理治療師阮麗麗
李﹕心窗身心發展輔導中心高級輔導及培訓主任李淑輝(註冊社工)
★在45分鐘至1小時的playgroup中,究竟有什麼內容?
阮﹕Playgroup的內容大多充實、多樣的,因為幼兒專注力很低,大約只能維持一至數分鐘,難以安定下來。故在1小時的playgroup中,老師會準備很多活動。以訓練感知動作的playgroup為例,協康會的導師讓小朋友在有凹凸感的膠墊上行走,訓練腳部感知,接觸不同質感的物件來刺激觸感,在指定場地步行練習平衡,並訓練認知空間等。即使是同一項活動,會加入不同的任務、音樂來營造氣氛,吸引孩子持續做。緊接體力活動後,便做一些較簡單、緩慢的活動,讓孩子小休一會。模式方面,不盡是集體遊戲,有些是親子形式,有些是孩子獨自進行的,讓導師可以觀察及評估孩子多方面的表現。
★坊間playgroup種類五花八門,師資會良莠不齊嗎?
阮﹕家長需要留意幼兒導師的資格,像開設體適能的playgroup,導師宜擁有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的資格,在設計課程、選擇玩具和器材等方面要因應孩子不同成長期的需要。如孩子有學習或發展問題,專業的導師亦能盡早發現,讓孩子及時得到適當的治療。
李﹕父母選playgroup時,應留意老師的專業和範疇,是否與課程相符,例如資深社工亦未必夠資格教授發展潛能的課程;另試堂時可留意老師有否耐性和愛心,環境亦須乾淨、闊落。
★Playgroup合適的師生比例是多少?課程應報多久?
阮﹕導師與一對親子學員的比例大約為1:6至8,大約8至10堂,一星期上一至兩堂,因為在少學員、長時期的playgroup中,導師才能與每組學員建立關係,孩子信任導師,才會在課堂上開放自己,勇於嘗試各種遊戲。
★親子參與很重要嗎?
阮﹕很重要,現時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在playgroup中,導師希望家長將課堂所學帶回家,與孩子在家中多練習。有些家長很疼愛孩子,時刻抱着他們,讓他們坐BB車而毋須走路,這樣難以訓練孩子有勇氣探索事物和AQ(逆境商數)。Playgroup的場地大,有很多器材,希望藉此鼓勵家長多讓孩子勇於做不同事。
李﹕家長不可一味依賴每周數小時的課堂,課後亦需要跟進,繼續管教孩子,讓孩子於生活中實踐課堂知識,才是學習之道。其實,孩子上playgroup並非必須,鼓勵家長與孩子同上playgroup,增加親子互動時間。
★為何某些課程活動好像很簡單,在家中也可進行呢?
李﹕家長應考慮這課程的具體學習模式,是否孩子所能負擔。一般1至2歲孩子會自我學習手眼協調能力,家長可留意playgroup提供的教材是否配合?孩子回家後能否實踐所學?例如上課時學習自行收拾玩具,孩子在家中有否照做,還是照舊由工人執拾?
★我可以為1歲多的兒子報有關語言、智能等playgroup嗎?
阮﹕幼兒需要按發展里程碑成長,不同年紀的孩子,喜歡的事物也不同,0至2歲是「感知動作發展階段」,主要訓練小朋友的體能、感官、手腳、平衡力、運用大小肌肉等身體機能,讓幼兒通過感知動作體驗、認識事物,而2歲之後宜開始語言訓練。若讓年紀小的孩子學習難度高的活動,會揠苗助長,達不到學習效果外,他更會因做不到而鬧脾氣,變得不愛上playgroup。
李﹕心窗身心發展輔導中心高級輔導及培訓主任李淑輝(註冊社工)
★在45分鐘至1小時的playgroup中,究竟有什麼內容?
阮﹕Playgroup的內容大多充實、多樣的,因為幼兒專注力很低,大約只能維持一至數分鐘,難以安定下來。故在1小時的playgroup中,老師會準備很多活動。以訓練感知動作的playgroup為例,協康會的導師讓小朋友在有凹凸感的膠墊上行走,訓練腳部感知,接觸不同質感的物件來刺激觸感,在指定場地步行練習平衡,並訓練認知空間等。即使是同一項活動,會加入不同的任務、音樂來營造氣氛,吸引孩子持續做。緊接體力活動後,便做一些較簡單、緩慢的活動,讓孩子小休一會。模式方面,不盡是集體遊戲,有些是親子形式,有些是孩子獨自進行的,讓導師可以觀察及評估孩子多方面的表現。
★坊間playgroup種類五花八門,師資會良莠不齊嗎?
阮﹕家長需要留意幼兒導師的資格,像開設體適能的playgroup,導師宜擁有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的資格,在設計課程、選擇玩具和器材等方面要因應孩子不同成長期的需要。如孩子有學習或發展問題,專業的導師亦能盡早發現,讓孩子及時得到適當的治療。
李﹕父母選playgroup時,應留意老師的專業和範疇,是否與課程相符,例如資深社工亦未必夠資格教授發展潛能的課程;另試堂時可留意老師有否耐性和愛心,環境亦須乾淨、闊落。
★Playgroup合適的師生比例是多少?課程應報多久?
阮﹕導師與一對親子學員的比例大約為1:6至8,大約8至10堂,一星期上一至兩堂,因為在少學員、長時期的playgroup中,導師才能與每組學員建立關係,孩子信任導師,才會在課堂上開放自己,勇於嘗試各種遊戲。
★親子參與很重要嗎?
阮﹕很重要,現時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在playgroup中,導師希望家長將課堂所學帶回家,與孩子在家中多練習。有些家長很疼愛孩子,時刻抱着他們,讓他們坐BB車而毋須走路,這樣難以訓練孩子有勇氣探索事物和AQ(逆境商數)。Playgroup的場地大,有很多器材,希望藉此鼓勵家長多讓孩子勇於做不同事。
李﹕家長不可一味依賴每周數小時的課堂,課後亦需要跟進,繼續管教孩子,讓孩子於生活中實踐課堂知識,才是學習之道。其實,孩子上playgroup並非必須,鼓勵家長與孩子同上playgroup,增加親子互動時間。
★為何某些課程活動好像很簡單,在家中也可進行呢?
李﹕家長應考慮這課程的具體學習模式,是否孩子所能負擔。一般1至2歲孩子會自我學習手眼協調能力,家長可留意playgroup提供的教材是否配合?孩子回家後能否實踐所學?例如上課時學習自行收拾玩具,孩子在家中有否照做,還是照舊由工人執拾?
★我可以為1歲多的兒子報有關語言、智能等playgroup嗎?
阮﹕幼兒需要按發展里程碑成長,不同年紀的孩子,喜歡的事物也不同,0至2歲是「感知動作發展階段」,主要訓練小朋友的體能、感官、手腳、平衡力、運用大小肌肉等身體機能,讓幼兒通過感知動作體驗、認識事物,而2歲之後宜開始語言訓練。若讓年紀小的孩子學習難度高的活動,會揠苗助長,達不到學習效果外,他更會因做不到而鬧脾氣,變得不愛上playgroup。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