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諮詢4年 「以錢解決」概念落後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30日 06:35
2012年09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自2008年6月就新界東北規劃展開公眾諮詢,至今已到了第三期,諮詢4年仍未取得社會共識。有學者及行會成員認為,政府錯在以「單向」、「形式化」的方法諮詢。政府對城市規劃的理念被指仍停留在「以錢解決」收地安置問題,只顧與地主討價還價和讓合資格村民上樓,不理其他持份者的需求。


規劃選址乏有力證據

新界東北發展今日完成第三階段諮詢,過去4年就規劃的爭議不但未逐步解決,相反愈演愈烈。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分析,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公眾諮詢,已有村民表達「不遷不拆」的訴求,甚至要求政府解釋規劃選址,但當局未持有力證據反駁,致村民的不滿升溫,近一年來更集結組成關注組強烈反對計劃。


未評估社區影響 只談賠償

鍾劍華續指出,政府不理會村民農戶訴求,未有做社區影響評估,以為只需與大地主達成賠償共識便可促成規劃,但現實社會環境已改變,不能靠「長官意志」,單以「為公眾利益着想」便忽視其他人的聲音。


忽視其他聲音 發展形式非急務

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接受本報查詢時舉例,東北爭議如當年市建局收回「喜帖街」(利東街)事件,除了租客,更牽涉社區以至整個社會,現時政府單從賠償去看待東北發展,便可能忽視其他聲音,反而與地產商談以什麼形式發展,並非常務之急。他直指,環觀不同,政府委員會以至市建局等諮詢公眾的模式,不少都包含社區影響評估、民意調查、焦點小組討論,唯獨整個涉及約萬名現存居民的新規劃,卻未有做足。


4年前已關注新界東北、近日集中研究新界東北「深港融合」議題的「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成員陳劍青認為,最初不少關注組只表達訴求,至近年已主動做研究,對政府的舊數據提出質疑,如人口估算、土地儲備等,並分析邊界的規劃用途,直接令第三階段諮詢的反響特別大。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