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消失的街道 (二)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30日 06:35
2012年09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商場分主題樓層,每層賣不同類別貨品,是我們熟悉的消費模式。


在未有商場之前,往日街巷商店亦常按主題分類,尤其中上環區,每條街集中賣一種貨品,古董街(摩羅街)、花布街(永安街)、參茸燕窩街(永樂街、文咸西街)、南北行街(文咸東街)、鹹魚街(梅芳街)等,一街一貨,形象鮮明,就像橫向鋪陳在地面的百貨公司。


無奈,不少主題街道在市區重建中一一消失。


商場主題樓層是空降規劃,往日主題街之形成,卻是結合鄰近地理環境、人口構成、有關行業分佈等因素,由商戶日積月累營運下自然產生的群聚效應。像今期介紹四條消失的街:花布街布疋貿易是19世紀中上環商貿物流中心一部分;雀仔街鄰近旺角最熱鬧的茶樓雀友聚腳地;潮州巷自然跟潮州人聚居有關;書信街則在油麻地郵政局旁邊。儘管商戶都在重建時獲整群安置於別處經營,但選址往往只考慮行政方便而非商戶需要,加上剝離了原本賴以為生的街區整體環境,生意大受影響,熱鬧不再。今日花布街、雀仔街商戶,不免有淪為懷舊布景版之感。


尋訪街道消失後繼續營業的商販,大都上了年紀,被問及舊街日子,總說沒什麼好懷念,「政府拆樓就要搬㗎啦,有咩辦法?」然後自稱夕陽行業。「寫信佬」因識字率提高而式微,算是正面社會轉變,然而雀仔街、潮州巷,拆遷前仍然熱鬧,花布街生意就算不及高峰年代,如能留在原址,守業不難。今日奄奄一息的「夕陽」風景,種種手藝和生活文化的衰微,是否必然和應該如此?


破壞自然群聚效應

老商戶原以為可做到退休,晚年被迫遷,唯幸已養大子女。拆遷後生意零落,花布街陳老闆不熱中話當年,只為新一代慨嘆──半生供養幾名子女至大學畢業,卻都營役於高樓價、長工時,安居樂業彷彿永遠是夢;經濟模式只許投機暴富,「發達容易搵食難」,「我覺得最可惜係個社會變,唔係話個人呀,個人無所謂,你放得開就得,但社會變到睇唔到前途,係呢十年八年突然間變成咁。」


上回提到城市學經典入門《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1960年代著作,內裏基礎論述仍未過時;新近出版的《裸城》則以現代角度與之對話,作者Sharon Zukin更進一步,不止重視城市建築和用途的豐富多元,也強調組成這種風貌所需的社會多樣性;在珍視我們城市特有風貌的基礎之上,我們應思索其歷史起源,它是由居民、勞工、小商戶長年累月的經營來成就。維護人在城市裏落地生根的權利,比維護城市街道外貌更重要。街道風貌不應被當作布景來消費,它源自「一種生活和工作的持續過程,日常經驗的逐步累積,一種周遭鄰居和眼前建築明天依然會存在的期待。當這種連續性中斷時,城市就喪失了靈魂。」


雲南里

「書信街」 40寫信檔雲集

1895年建成的紅磚屋組群原是水務處抽水站,停用後面向窩打老道的一間機房於1915年改為油麻地郵政局,一直營運至1967年關閉,兩年後拆卸。由於早年市民教育水平不高,依靠專人代筆寫信,郵局附近往往有寫信檔,但如雲南里40多檔聚集的盛况,則全港獨有;從前郵局被稱為「書信局」,故雲南里亦有「書信街」之稱。


說是寫信佬,其實工作不只寫信,杜生檔口內一張舊價目表,記載其業務範圍包括報稅、申請公共服務和牌照、撰寫法律文件等;據說當年行家中不乏退休公務員,憑藉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經驗,替市民辦起各項手續來更得心應手。


行業式微 遷入玉器市場

郵局關閉後,寫信檔仍在原址數年,1978年被政府集體搬遷至上海街的停車場大廈、1982年又再搬入旁邊的玉器市場。不過,雲南里在2001年才清拆重建,他們都說不上來,78年時政府為何忽然要他們搬遷,但搬遷對他們的生意影響相對輕微。行業衰落,主要因識字率提升,老一輩就算不懂文書,漸漸都有子女幫忙了;加上電話普及,寫信寄信的人也少了,現在生意主要是替小公司報稅,只剩約8戶仍在開檔。


香馨里

「潮州巷」 名店各散東西

上期提到上環皇后街項目被重建成樓盤帝后華庭,名為「潮州巷」的香馨里亦面目全非。老檔戶曾記粿品的曾婆婆說,重建前潮州巷都是三層高的戰前舊樓,附近一帶多潮州人聚居,百年前已有家鄉小吃和打冷檔聚集經營;她70年前隨家人從潮州走難來港,亦居於這條小巷,婚後與丈夫兒女一起打理小吃店,同行檔販約有十多家。


潮州巷當年熱鬧至深宵,雖環境狹窄,客人多要立食,但正宗好味仍吸引客似雲來。重建時政府讓檔戶搬至西營盤梅芳街,有些年老的索性退休,富裕的店家則自行覓舖開業。曾記在梅芳街經營8年後,04年梅芳街又拆,皇后街熟食中心建好,政府便招他們回去,熟食中心以「經典潮州名菜重現」招徠,但位置不起眼、地方細,昔日潮州巷檔戶各散東西,僅曾記和賣豬雜的陳春記搬回去,儘管有多年口碑和熟客支持,往日盛况難再。


搬完又搬 盛况難再

曾記以多款鹹甜茶粿、潮式炒糕、蠔餅、牛丸湯聞名,openrice上多達102個笑臉評分,只有2個負評。滿心想一試美味,不料中秋前兩周曾氏一家全力製作潮州月餅,其他食品全停,有來買茶粿的食客失望而去,但月餅的擁躉也不少呢!


康樂街

「雀仔街」茶樓林立 雀友之意不在茶

1990年代旺角六街重建項目,令亞皆老街至山東街一段康樂街「被消失」,變成今天的朗豪坊。


康樂街發展成雀仔街,自1970年代始,因鄰近奇香、雲來、金唐等茶樓酒家,雀友聚腳交流,販售雀鳥和有關用品的檔販自然集中在此,至80年代更興旺,一小段內街聚集80多檔,成為雀友天堂和旅遊景點。檔販光叔憶述,往日雲來茶樓的窗戶掛滿鳥籠,一張4人枱熱鬧到放8隻杯,雀友到此不為坐定定歎茶,在自家杯子上做個記號,就穿梭各桌交流玩雀心得。


遷入雀鳥公園 淪布景板

90年代重建項目啟動,雀販多為擺街排檔,收購賠償與之無關,唯因其文化特色,官方也有安置計劃。光叔說土發公司曾提供3個選址,包括侷促的室內街市,遠至大角嘴的旺角避風塘,和現址的雀鳥公園,因事情拖延七八年,檔販都無心討價還價,70多檔接受安排,1997年搬入公園內繼續經營。


到過雀鳥公園,都知該處名副其實「門可羅雀」。「叫做有個地方聚腳啦,做生意就真係好難。你嚟坐下,一星期若有三單生意,我畀一單你又點話?」光叔笑說,「其實我哋都係做布景板,遊客呀、父母帶細路來睇下認識下啲雀,但唔會買。」各式管制日嚴,入口、販賣雀鳥手續繁多,城市空間也愈發不歡迎雀友,新式茶樓窗口密閉、冷氣長開,巴士、鐵路不准帶雀上車,雀友除非自己駕車,不然很難再帶愛鳥外出了。


永安街

「花布街」 來路靚貨生意不絕

中環中心的興建,一下子滅絕興隆街、同文街、永安街、機利文街、維新里5條內街,因沿德輔道中和租庇利街的兩邊有新樓,重建只拆去後方舊唐樓,每條被消滅的街都剩下一小截倔頭巷和街牌。


興隆街和同文街往日是化工原料店的集中地,永安街則是知名的「花布街」,戰前已很興旺,沿街五六十家布店,零售批發連貨倉延伸至樓上數層。陳申的利來呢絨行1952年開業,西裝料是從英國、意大利進口的好貨色,往日生意做個不停,不料1991年重建,土發公司安排遷入西港城,只容納十來家商戶,行業群聚效益大減,生意一落千丈。


陳老闆說,初期政府仍有心塑造西港城作特色市集和手工藝中心,在電視和飛機雜誌賣廣告;近年外判給私人管理,不再宣傳,心思都花在如何以古蹟空間賺盡,門口、走廊都出租,樓下圖章、郵票、飾物等特色店舖被換走,改為更付得起租的餐廳花店禮服店,不再具旅遊吸引力,人流更少;玻璃窗又密封了,從前人們搭車經過,至少看到裏面賣布,現在都以為已結業了。


遷入西港城 失優勢遭密封

「賣布是實業,舖頭和倉裏的貨,卷卷係錢,無生意就積晒喺度,但唔做咩?啲貨都唔知點算。日日勤力開門,收入比不上拎綜援。好多人遺忘我哋呢行,以前製衣業養幾十萬人,對社會貢獻好大的,家無人提,我哋再講又有咩意思?如果政府想留個布疋市場做景點,就收購我地盤生意,自己搵人做嘛。家呢度無人行,你幾平租畀我都無用㗎。」


文 林茵

圖 葉家豪、林茵、何國標提供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