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蘇茲貝格認為,辦報必須賺錢才可維持新聞獨立和報道質素。他接手報章時,《紐時》估值僅約1億美元,但公司人手卻多達5400人,入不敷支,印刷工人亦連番罷工,加上電視漸漸普及、報業競爭激烈,辦報形勢非常嚴峻。他着手開源節流,精簡人手,並引入改革,領導《紐時》上市,執掌30年間,母公司年收入由1億增至17億美元,最終令到公司成為資產估值數十億美元的傳媒集團,《紐時》銷量更由1963年的70萬,升至1992年的110萬。
蘇茲貝格為《紐時》帶來的最重大內容革新,是引入體育、科學、生活與周末家居等副刊版面,吸引女讀者及廣告商。當時有批評者質疑這種風格不適合《紐時》這種嚴肅報章,但這場改革空前成功,各報爭相仿效。及至1990年代,《紐約時報》又花10億美元投資新印刷設施,刊印彩色圖片。
革新內容 鮮過問編務
作為發行人,蘇茲貝格鮮有過問編務,在管理上講求權責分明,由總經理管業務、總編輯管新聞;他亦強調「疑人勿用、用人勿疑」宗旨,他本人只負責化解爭議,以及定出標準和價值觀。除了個別極具爭議的議題,他通常都是在家中閱報時,才知道《紐時》社評寫什麼。他曾不諱言並非經常欣賞評論版內容,常覺得太反商界。若他真有意見想發表,有時會以幼時花名「Punch」作署名,在公司發出備忘,又或以「A. Sock」名稱,來一封幽默的「讀者來函」,但他從不強迫編輯部要順從。
綜合報道
蘇茲貝格為《紐時》帶來的最重大內容革新,是引入體育、科學、生活與周末家居等副刊版面,吸引女讀者及廣告商。當時有批評者質疑這種風格不適合《紐時》這種嚴肅報章,但這場改革空前成功,各報爭相仿效。及至1990年代,《紐約時報》又花10億美元投資新印刷設施,刊印彩色圖片。
革新內容 鮮過問編務
作為發行人,蘇茲貝格鮮有過問編務,在管理上講求權責分明,由總經理管業務、總編輯管新聞;他亦強調「疑人勿用、用人勿疑」宗旨,他本人只負責化解爭議,以及定出標準和價值觀。除了個別極具爭議的議題,他通常都是在家中閱報時,才知道《紐時》社評寫什麼。他曾不諱言並非經常欣賞評論版內容,常覺得太反商界。若他真有意見想發表,有時會以幼時花名「Punch」作署名,在公司發出備忘,又或以「A. Sock」名稱,來一封幽默的「讀者來函」,但他從不強迫編輯部要順從。
綜合報道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