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場海難成了香港的政治角力場,火頭燒至中聯辦和國慶煙花匯演。
事發當晚,中聯辦李剛高調支持「救援」,迅即惹來干預香港的指控。但有論者同情李剛,說這只是一份關懷,何解要上綱上線呢?然而我想,哪怕只是出於人道關懷,也是「姿勢」多於實際。根據海事專家評估,這次意外涉及的救援工作,需於短時間內完成,而且香港也能應付。因此,李剛口中的廣東省打撈船,根本遠水不能救近火。事實是,凌晨抵達的打撈船,最後毫無用處。因而,這是空洞姿態,即某人高調宣稱要為你好、為你做些事,但他真正做出來的卻是你不需要的。正是在這份空洞之中引發出各種揣測,一些指控並非全無道理,只要我們不把「救援」孤立起來,而是將之放在中聯辦以往的種種作為底下檢視,包括影響特首選舉、梁振英當選後立即到中聯辦「謝票」和郝鐵川高調批評學界等,你就會看見一個愈來愈想涉足本地事務的中聯辦身影,救援不過是一環。
其次,事發翌日,即有人提議取消明年煙花匯演,轉而哀悼船難。坦白說,我認同每年10月1日也該哀悼這次船難,但是不是完全取消煙花匯演呢,我看不見理據。(譬如說兩者不一定矛盾,可否下午哀悼,晚上煙花?又或十一哀悼,匯演押後一天?我完全認同哀悼重於國慶。)但先旨聲明,跟很多朋友一樣,我既不喜歡煙花匯演(粉飾太平),也不覺得一個迫害和災難頻仍的國家,有什麼值得慶祝。所以,就算沒有發生海難,我也贊成取消匯演。但問題是,這和今次的意外卻是沒有關係的。我們可以反煙花匯演,但可否不要以死難者之名來反呢?!畢竟,請不要忘記,死難者在死去之前,他們希望的就是「看煙花」。我想,今次意外有更多實際方面需要各方檢討和調查,以還逝者公道和避免重蹈覆轍,某些「論調」實不該操之過急。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