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的設計慾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04日 22:35
2012年10月04日 22: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廣告界有句名言:「沒有dream project,只有dream client。」說的是計劃總可以天馬行空,但要找到願意相信設計師、落實同樣想法的客人卻幾近不可能。設計和商業經常被視為對立,真的沒有交集的地方嗎?Philip Dodd在設計界甚有名氣,實質從事的工作卻並非設計,而是中間人角色。來自英國的他和我們談起他與中國的交流。


Philip Dodd一直到1980年代之前,都是一名大學教授,但他認為學術工作前途有限,就加入了BBC。當時的他接近40歲,但身邊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同時他也為一本由工黨資助的政治雜誌工作。


到90年代中期,他擔任倫敦當代藝術學院主席,1998年時任英國首相貝理雅第一次訪華時,亦邀請Dodd代表倫敦當代藝術學院隨行。


打破不了解 成立交流會

「自從那時開始,差不多每個月我也會來中國。現在的北京(或中國)就像1910年代的紐約,1910年時,所有的建築物也只有一層樓高,就像北京的老房子,很多東西也等待着轉變發展,有很多設計、商業的機會。但一般的英國人不了解中國的情况,同時中國人也看不到他們在外國地方發展的機會,於是我想到可以做一點事情,作為雙方溝通連繫的橋樑。Made in China就是這樣開始成立的。」Dodd說。Made in China其實也不像傳統的公司,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它成立了The Bridge交流會,讓歐洲和中國的政府、商業機構和設計團體,互相交流,讓他們各自找到所需的合作伙伴。


中國開始輸出文化元素

要成功打入一個市場,要先了解他們的美學、傳統和歷史。「在歐洲,我們都鍾愛極簡的設計;但中國一些民族,會將一種樹木燒成灰燼然後塗在牙齒上,作護理之用——對雙方來說,大家所做的事,都是同樣地奇怪與匪夷所思。重點是我們要先了解為什麼對方會有這樣的行為。」Dodd說:「正如早前iPhone與Samsung的訴訟中,Samsung被判敗訴,抄襲了iPhone的設計,但為什麼在亞洲市場中Samsung手機仍會那麼受歡迎呢?有些人可能因為朋友用相同的手機,看見朋友用於是也用;有些人可能因為喜歡Samsung手機更方便打遊戲機,可以跟朋友一起玩……這樣分析下去,你便會看到『社交連繫』在亞洲的設計和商業發展上,扮演着一個怎樣的角色。」


Dodd指出,直到近年中國才開始輸出它的文化元素:例如我們在電影中可以看到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元素;時裝方面我們開始找到華裔模特兒和設計師;梁朝偉和劉德華這些香港明星,歐洲人也開始留意。「但不是所有的文化輸入輸出都一定會成功。在日本有很多美麗的書店,台灣跟日本的文化接近,於是有誠品,但你看誠品在香港,絕對跟它在台灣的情况不一樣。」


每一年有12萬的中國學生在英國讀書,數以萬計的歐洲公司進入中國市場,Dodd也都身在其中,為互相適合的雙方單位作媒人。最近他有份參與的計劃,包括預計在2015年建成的深圳設計博物館。「Art Basel也在明年開始伸延到香港,大家也都期待西九龍文化區的發展。中國的龐大人口,對設計仍然有相當大的欲望。而設計不是藝術,也不是隨便興建一座建築物修建一座花園,而是如何對所在社會甚至整個地球帶來好的影響。」


文 張曉冬

圖 林俊源(訪問)

協力 香港設計中心、Design for Asia Award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