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問﹕執筆之時,香港社會吹着一片悲風,正為數十年來最大海難的遇難者沉痛哀悼。
還在不久之前,社會內部仍充滿火藥味,新界東北發展規劃引起的爭議、國民教育仍未退下的餘波,樓市狂潮不住升溫、中國周邊的東海、南海又劍拔弩張,隨時擦槍走火,如此環境氣候,中小企業者何以趨吉避凶,危中尋機。
災難體現公民社會素質
答:南丫島災情全港同悲,待社會大眾哀傷過後,相信涉案的船公司、遇難者所屬的企業、政府有關單位等要檢討、要善後、要補救的事可謂千頭萬緒,在慘痛不幸的事件之外,難得看到整個搶救遇難者的動員過程中,香港的消防員、醫護人員,以至廣大的公務員和普羅民眾,都展現了非常溫情的一面,前線的消防醫護人員更是值得嘉許。
四方八面的同情支援,也映照着香港公民社會的互相關愛和良好素質,是上佳的「國民教育」的鮮活實例。也許有了這份社會溫情,才足以讓群眾走出悲情,重新振作,繼續前行。
環球境况差 企業生存壓力增
回歸現實世界,今天地球村何嘗不是充滿悲情,歐洲經濟沉痾已不待言,個別國家如希臘和西班牙,創新高失業率和沉重債務已令其國家內部充斥悲情、鬱結和浮燥。
即使是美國大陸、日本、中國各政府,都各自要面對國內經濟疲弱失業高企、貧富懸殊等等一大籮的問題,在此政經低迷的年代,大中小企業無不可避免地要應對收益下降、成本上升的生存壓力,裁員節約成為中外企業共同時代主題,如此這般的環境氣氛,一家香港本土企業要成功把自己塑做成「關心員工」的企業、「以人為本」的企業,恐怕得受困於諸多制約。
調升最低工資 影響有待觀察
毋須多久,香港的「30元最低工資」將擺上所有企業的執行日程,部分中小企業是否會最終支持不了,仍有待觀察。
總之,在營商環境惡化的大氣候,社會的怨氣和悲情會此起彼伏,如何以溫情化解悲情,是今天中小企業生存的重大能力考驗。
古兆勛
資深企業 策略及發展顧問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