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杜大偉﹕吃月餅之時反思糧食危機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06日 06:35
2012年10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秋節也許是地球上最高熱量的節日,但當你沉迷吃月餅之時,我則身在東京與數百名亞太經合組織官員商討如何防止未來全球糧食危機。


幾乎所有指標都是壞消息:儘管糧食生產量持續上升(1997年以來已上升約70%),糧食庫存量卻持續下降,現有庫存量是幾十年來最低;人類對糧食需求正在轉向,為滿足較富裕的人對肉食需求而以糧食作為飼料,以及把糧食用於製造乙醇和生物燃料;反覆無常的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造成前所未有的阻礙;全球營養不良人口在2009年飈升至10.3億,現在才剛回復到2008年的9.3億人水平。


要為全世界人口提供所需糧食營養(特別是非洲)的壓力仍然十分巨大,即使目前的價格已處於高水平,但各項食品價格預測均為向上。預計2020年大米的實質價格會比現今上升40%,其他穀物類糧食亦預計上升10至20%。當北美和拉丁美洲逐步成為愈來愈有競爭力的出口國,以及亞洲和非洲的進口需求穩步上升時,「食品貿易兩極分化」將持續惡化。


全球糧食安全有賴中國

全球面臨的糧食挑戰是真實的,會議上大家都很清楚,討論必定涉及中國。事實上,全球糧食安全,實在有賴中國糧食安全狀况,特別是中國是世界頭號肉類家禽、大米、蘋果、柑橘、梨、桃子,以至葡萄生產國!還是第二大香蕉生產國!即使中國的供求有輕微變化,都足以影響全球平衡。中國佔全球大米生產28%、玉米20%、小麥16%,以及一半的水果和蔬菜,中國每年的農產品收成是我們所關注的。


雖然中國領導人已成功在過去幾十年提高農民收入,增加糧食產量,但中國領導人的焦慮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人轉向於肉類、家禽和其他「休閒類食品」的飲食習慣;

●全國城市化(特別是南部和東部)已佔用數百萬公頃本來用於農耕的土地。如今可種植的土地由10年前1.3億公頃下降至1.22億公頃。政府已將最低基準定為1.2億公頃;


●中國北部和東部的主要食物盈餘,被長期糧食短缺的南部和西部抵消,大量糧食需由北部運到南部,家禽和雞蛋則由東部運到中部和西部;

●雖然中國小麥和玉米產量達世界平均水平,但大豆生產量卻非常低,只有每公頃2360公斤,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左右。這意味中國已出現龐大的大豆赤字(進口量為國內生產的四倍左右);


●自2004年以來,中國已為糧食淨進口國,相信亦會一直如此。2011年中國糧食貿易赤字是340億美元,並仍在繼續增加。大豆、奶粉、羊毛和皮革佔了中國進口的極大比重,中國亦是世界最大的大麥進口國(用來生產啤酒,中國是全球最大啤酒飲用國),中國主要食品出口是水果、蔬菜和水產,驚人的是,去年出口大蒜總值比茶還要多;


●在全國許多地方農業水資源短缺都是嚴重的,因為很多用水都被轉為工業使用。估計去年缺水300億立方米;


●使用強濃度的化肥以維持輸出,造成巨大環境問題——每公頃強濃度化肥的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

●嚴格管制的糧食價格穩步上升(雖然比不上世界糧食市場升幅)。過去5年水稻和小麥價格上漲了30%,玉米上漲50%。


中國領導人似乎明白糧食自給自足是不可能的,同時中國對於一些敏感的糧食(如大豆)亦愈來愈依賴進口,對美國(佔中國食品進口28%)和拉丁美洲進口食品(佔食品進口27%)的依賴程度,他們對此感到擔心,尤其是依賴少數美國巨頭公司進口大豆。但他們已採取政策確保糧食安全,包括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資、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取消農業稅、提供農業保險政策、農業研發和對農民的補貼。


由於全球貿易制度在這方面的爭拗,農業研發、農業投資和補貼很可能引發爭議。中國的農業補貼一直強勢上升,除了一直過分地補貼農民的日本外,歐盟和美國都強烈不滿中國的補貼政策,擔心全球糧食供應上升不減——就如我們只顧自我放縱地吃月餅一樣。


作者杜大偉(David Dodwell)是公共政策研究公司Strategic Access總裁。他曾任《金融時報》駐港特派員,是《The Hong Kong Advantage》作者之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