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海札記﹕整治非黑三輪問題唯一出路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08日 06:35
2012年10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本地媒體報道,自9月11日至2013年春節,上海將開展殘疾車和電動「黑三輪」專項整治行動。這幾年,在上海常見一種「黑三輪」,多由殘疾人專用電單車或電動單車改造而來,開車人絕大多數是來滬務工人員。這種黑車多見於地鐵站附近,主要接駁附近居民往返於住宅區和地鐵站。


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開展針對黑三輪的專項整治行動。近年來,開黑車(即「白牌車」)的和抓黑車的,如同老鼠與貓一般,追逐從未停止。但殘酷的現實是,黑車隊伍不僅沒有在「圍剿」中銷聲匿跡,反而壯大起來,生意也越來越火紅。


有供有求何為「頑疾」?

開黑車,對於這些來上海「討生活」的人而言,也算是一項比較正當的謀生手段。曾與多個黑三輪司機閒聊,他們都對警方的治理表示無奈,甚至有些憤慨:我們一沒偷,二沒搶,老百姓要坐車,我們就開車;若政府想收管理費,我們也願意交,只要別說沒收就沒收,說罰款就罰款。


而對於乘坐黑三輪的居民而言,雖然也對黑車爭搶車道、亂闖紅燈心有餘悸,但是想到其方便、快捷,不少人仍會選擇乘坐。身邊還有朋友包車,每天上下班固定時間呼叫黑三輪接送。


面對如此清晰、明確的供需關係,實在想不出為什麼官方還要將其稱之為「頑疾」。無論是所謂的「影響市容」,還是「危害交通安全」,其實都並非無解的問題。


「黑三輪」變「白三輪」

第一,要想滿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就要優化現有的巴士線路網絡,適當增加新的線路,以保證軌道交通和地面交通方便換乘,且覆蓋面足夠廣泛。這樣,黑三輪需求就會萎縮,自然逐漸消失。


第二,要想滿足黑三輪司機的謀生需求,為何不能乾脆收編隊伍,成立專門的電動三輪車公司,變「黑三輪」為「白三輪」。獎罰分明的管理體制下,違反交通規則、車身髒亂之類的行為也可達到規範。


所謂「堵不如疏」,讓司機賺一份安心錢,讓居民行一段方便路,難道不是城市治理者應該做的嗎?一味「專項整治」的思路,實在有必要改一改了。


高健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