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持續喉痛或喉癌先兆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09日 22:35
2012年10月09日 22:35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59歲的黃麗珍(Wendy),2006年開始聲沙,初時以為是睡眠不足引致燥熱,只靠早晚飲蜜糖水紓緩,情况持續半年後,Wendy漸吞嚥困難、頭痛、耳痛,右頸更出現腫塊,她隨即求診,證實患上第4期喉癌,要切除整個喉嚨及舌頭。


2009年本港約有200宗新增喉癌個案,絕大部分患者是45歲以上。關注喉癌患者的新聲會,顧問醫生林建業指出,聲沙、喉痛、經常走音等,都可能是喉癌或其他喉部疾病的先兆,由於這些徵狀影響輕微,往往被人忽略。他提醒,一旦聲沙問題持續超過4星期便應求醫,盡早確診,即使不幸患上喉癌,若是初期,痊癒率亦可達九成半。


喉癌初期 九成半治癒

Wendy接受第一次手術時,醫生在她的腹部取出部分皮膚,修補切除喉部後的缺口,但產生排斥,結果要做第二次手術才成功。失去喉部和舌頭的Wendy,要戴上俗稱「喇叭仔」的氣動式喉頭輔助說話,但語句仍然不清,與他人對話往往要配合動作。


煙酒喉疾最大元兇

同樣患上喉癌的梁幹陵(Frankie),煙齡長達40年,09年發現聲音沙啞,透過內窺鏡驗出聲帶有異物,確認是初期喉癌。經過化療後,其聲線一度回復正常,但9個月後癌病復發,結果要全喉切除,現時要以人工聲瓣協助發聲。


林建業稱,吸煙、酗酒是喉部疾病的最大元兇,煙齡愈長,影響愈嚴重;預防勝於治療,市民平時應注意發聲方法,避免過度用聲;喉沙時應避免說話,讓聲帶休息,適量按摩紓緩聲帶,一旦發現喉痛或聲沙持續長達4星期,便應求醫。


由喉癌患者自發組織的新聲會,協助因喉癌而要切除喉部的「無喉者」重過新生,透過舉辦學習用聲的課程,希望能令喉癌患者重新發聲。會長王全德指出,該會現時有約3300名會員,部分喉癌患者切除喉嚨後,不敢外出,成為隱蔽病人。他期望更多喉癌患者主動與他們接觸,了解無喉者的生活,早日重過新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