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穎:
或許你在facebook也看過這樣的一幅圖片——發人深省的文字,工整地寫在一面鏡子上,隱約照出拍攝者的影子,是位穿花裙子的女孩,認真地拿着相機,彷彿話語的智慧,對象正正就是自己:
「從內打破是成長」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如果你等待別人從外打破你,那麼你註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你能讓自己從內打破,那麼你會發現你的成長是一種重生!」
小時候,我們常帶你們到尖沙嘴的科學館,那裏有孵小雞的展品,不是人做的模型,而是活生生的動物。受了精的蛋放在裝了暖管的玻璃箱裏,蛋裏的小雞胚胎,在熱力下,逐漸成長。
差不多是時候了,小雞用牠還是不夠堅硬的小嘴,一點一點的,很努力地,啄穿那像牆壁一樣硬的蛋殼。如果我們幸運的話,可以看到那渾身濕漉漉的小雞,剛從那打破了的蛋殼走出來。
破殼而出須憑自身努力
穎,你有沒有留意,孵化小雞,除了靠外面的熱力,更重要的是蛋裏小雞的努力,原來雞媽媽不一定要在身邊。小雞破殼而出,站也站不穩,走了沒幾步,然後,一切就得靠自己了。
其實,絕大部分雞蛋,都沒有用來孵小雞,都給人從外面打破,做了食物。只有小部分幸運的雞蛋,才有機會孵化成生命。
即使雞蛋受了精,又給拿去孵化,亦順利地由胚胎成了小雞,但面對那堅固無比的蛋殼,蛋裏小雞那剛成形不久的小嘴肯定是敵不過的。如果小雞不夠努力,不肯堅持,放棄了破殼而出的機會,小雞就會胎死蛋中,連做食物的機會都沒有。
老爸嘮嘮叨叨說了一大堆,又是那些人人皆知,卻未必做得到的老套大道理,但有用的東西,往往都是老套的,但卻歷久常新,只要不這麼快抗拒得聽不進看不見,在腦袋裏多轉幾回,就會發現,這些老套說話,充滿人生智慧,其實都幾有用。
穎,老爸在你這個十四五歲的年紀,也充滿了焦慮。早已不是小孩了,是大人嗎?卻還未到。我是誰?如何界定自己?總要找到一些事情來破殼而出,這就是成長的動力。
老爸和媽咪都喜歡觀鳥,有次看見一隻黑領椋鳥,帶着她剛懂飛不久的小孩出來覓食。鳥媽媽和小鳥各自在草叢中尋找食物,突然,鳥媽媽口裏叼起一條又大又肥美的蟲子,小鳥見狀,就像在巢裏的雛鳥一樣,本能地張開口,要媽媽餵食。鳥媽媽又毫不猶豫,把蟲子放進小鳥的口中。
我把看到的告訴媽咪,我們都笑了。你雖然已經長大了,但有時卻表現得像那隻小鳥,而我們,也樂於做那鳥媽媽。成長,就是這樣充滿着矛盾,你說是嗎?
老爸
……………………………………………………………………………………
Daddy﹕
Facebook裏有很多看起來很有深度的文字,但我都很少認真地去想它的含意。
若把雞蛋改成在雨林裏的鳥蛋,小鳥好不容易破蛋而出後,成長了,難關也不會就此停止,之後小鳥還要學習自己找食物呢!如果你們看見的那隻小椋鳥之後一直都依賴別人的餵食和幫助,過不了多久,牠就會成為輸家,就會因不懂得自己找食物而餓死。若然小鳥捱過了這一關,成長了,每天還是要避過獵食者的追捕。闖不過這一關,就會像被從外打破的雞蛋,成為食物。
困難每天也會出現,打破一個了,也不會到此為止。每個人也要不斷地成長,所以不只是小朋友或者年輕人要明白這一點!成長中我們需要別人的協助,但中間阻撓我們的,不一定是不夠努力,也會是過分依賴。
Wing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或許你在facebook也看過這樣的一幅圖片——發人深省的文字,工整地寫在一面鏡子上,隱約照出拍攝者的影子,是位穿花裙子的女孩,認真地拿着相機,彷彿話語的智慧,對象正正就是自己:
「從內打破是成長」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如果你等待別人從外打破你,那麼你註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你能讓自己從內打破,那麼你會發現你的成長是一種重生!」
小時候,我們常帶你們到尖沙嘴的科學館,那裏有孵小雞的展品,不是人做的模型,而是活生生的動物。受了精的蛋放在裝了暖管的玻璃箱裏,蛋裏的小雞胚胎,在熱力下,逐漸成長。
差不多是時候了,小雞用牠還是不夠堅硬的小嘴,一點一點的,很努力地,啄穿那像牆壁一樣硬的蛋殼。如果我們幸運的話,可以看到那渾身濕漉漉的小雞,剛從那打破了的蛋殼走出來。
破殼而出須憑自身努力
穎,你有沒有留意,孵化小雞,除了靠外面的熱力,更重要的是蛋裏小雞的努力,原來雞媽媽不一定要在身邊。小雞破殼而出,站也站不穩,走了沒幾步,然後,一切就得靠自己了。
其實,絕大部分雞蛋,都沒有用來孵小雞,都給人從外面打破,做了食物。只有小部分幸運的雞蛋,才有機會孵化成生命。
即使雞蛋受了精,又給拿去孵化,亦順利地由胚胎成了小雞,但面對那堅固無比的蛋殼,蛋裏小雞那剛成形不久的小嘴肯定是敵不過的。如果小雞不夠努力,不肯堅持,放棄了破殼而出的機會,小雞就會胎死蛋中,連做食物的機會都沒有。
老爸嘮嘮叨叨說了一大堆,又是那些人人皆知,卻未必做得到的老套大道理,但有用的東西,往往都是老套的,但卻歷久常新,只要不這麼快抗拒得聽不進看不見,在腦袋裏多轉幾回,就會發現,這些老套說話,充滿人生智慧,其實都幾有用。
穎,老爸在你這個十四五歲的年紀,也充滿了焦慮。早已不是小孩了,是大人嗎?卻還未到。我是誰?如何界定自己?總要找到一些事情來破殼而出,這就是成長的動力。
老爸和媽咪都喜歡觀鳥,有次看見一隻黑領椋鳥,帶着她剛懂飛不久的小孩出來覓食。鳥媽媽和小鳥各自在草叢中尋找食物,突然,鳥媽媽口裏叼起一條又大又肥美的蟲子,小鳥見狀,就像在巢裏的雛鳥一樣,本能地張開口,要媽媽餵食。鳥媽媽又毫不猶豫,把蟲子放進小鳥的口中。
我把看到的告訴媽咪,我們都笑了。你雖然已經長大了,但有時卻表現得像那隻小鳥,而我們,也樂於做那鳥媽媽。成長,就是這樣充滿着矛盾,你說是嗎?
老爸
……………………………………………………………………………………
Daddy﹕
Facebook裏有很多看起來很有深度的文字,但我都很少認真地去想它的含意。
若把雞蛋改成在雨林裏的鳥蛋,小鳥好不容易破蛋而出後,成長了,難關也不會就此停止,之後小鳥還要學習自己找食物呢!如果你們看見的那隻小椋鳥之後一直都依賴別人的餵食和幫助,過不了多久,牠就會成為輸家,就會因不懂得自己找食物而餓死。若然小鳥捱過了這一關,成長了,每天還是要避過獵食者的追捕。闖不過這一關,就會像被從外打破的雞蛋,成為食物。
困難每天也會出現,打破一個了,也不會到此為止。每個人也要不斷地成長,所以不只是小朋友或者年輕人要明白這一點!成長中我們需要別人的協助,但中間阻撓我們的,不一定是不夠努力,也會是過分依賴。
Wing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