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囤積農地收成期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10日 06:35
2012年10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2008年金融海嘯令發展商在勾地表上表現卻步,直至近年政府大幅主動賣地,才有效增加住宅供應。市場土地短缺,已有充足土儲的大型發展商則看準時機動用早年收購的農地,透過補地價建屋「吸金」,在目前住宅供應不足下進入收成期,主導市場供應。


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政府曾錄得11個月「零勾地」,但政府未有即時回應;在數月後,隨着美國印鈔救市,以及內地人湧港買樓,令本港樓市失控攀升,政府才「醒覺」,於2010年重新主導土地供應,定期拍賣或招標勾地表中未成功勾出的地皮,採取「雙軌」方式賣地。


政府醒覺遲 2010年雙軌賣地

政府近兩年雖明顯增加土地供應,但短期內可推出樓花的項目不多,暫只有新鴻基的天晉二期獲批預售樓花,該地皮在2010年出售,提供782單位。現時市場上所積存的項目,多是發展商於2006、2007年所投得的地皮,如信和聯合發展的天賦海灣和長實的天宇海。


另外,發展商早年收購農地發展的項目亦已進入收成期,大型項目包括恒基和新世界聯合發展的馬鞍山迎海。新鴻基發展的YOHO Town第三期則是今年首半年最大動工項目,所佔樓面達184萬呎,佔今年首半年動工量兩成。


政府地風險高 多聯營發展

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組主席潘永祥指出,發展商的土地來源主要來自招標或競投政府土地,以及收購農地。由於政府一般都會在地皮加上條約,要求發展商在指定時間內完成發展項目,因此較難囤積,農地項目則由發展商主導,「市場氣氛差的情况下,發展當然會較消極,因為發展商都要計數,令地皮賺得最大利潤」。


他又說,由於政府地皮一般規模較大,牽涉金額動輒過百億元,風險較高,只有大型發展商有財力競投,中小型發展商難以獨力承受,因此市場愈來愈傾向聯營發展,以分攤風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