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芝蘭﹕兩地合作矛盾激化 源於本地分配失效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11日 06:35
2012年10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梁振英上任不足百日,已先後叫停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暫緩自由行旅客一簽多行,以及嚴打北區水貨客,他更多次在傳媒面前表明心迹,一旦遇到中港矛盾,必定會「企喺香港人一邊」。可是,反對香港與內地合作的聲音,不但沒有消弭,反而愈來愈有市場。一些「梁粉」因此紛紛在報章撰文,指這是一批反中亂港分子意圖「去中國化」、乃至尋求「港獨」的結果。筆者認為,這種上綱上線的指控,存在嚴重誤判。


近10多年來,因內地經濟火速崛起,香港GDP水漲船高,但同時亦出現了嚴重的分配不均。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在任7年以來,一直主張透過「滴流效應」(trickle-down effect),便能使香港各階層共用經濟成果,依照這個源於新古典經濟學派的理論,香港政府要做的便只是吸引更多內地人來港投資、消費、多花錢,以及鼓勵本港工商及專業界別前往內地開拓商機,把餅做大。


然而實踐下來,如今在不少香港人心目中,與內地合作卻只意味了高樓價、高租金、高通脹,普羅市民的收入多年來原地踏步;香港企業在內地開展各項投資,固然為一批企業所有者和高級管理層帶來更高利潤和收入,但隨着這批企業中低層僱員的當地化(即毋須再由港人北上,而直接在當地招聘),港企內進如何再能夠為香港新一代擴闊出路,即是一個急待回答的問號。曾蔭權本人亦在今年6月任內最後一次立法會答問大會上首次承認,滴流效應未有發揮預期效果。至於梁振英,在競選之時大聲疾呼要改變這種格局,但百天下來,小市民感受到的卻剛好相反,被謔稱為梁振英不信任度指數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已一再破頂。


要回應市民對兩地進一步合作的質疑,政府要做的是對症下藥,審視各個政策領域,務求令本港各個階層都可在兩地合作中提升生活質素。近期透過行政手段,限制雙非、水貨客,無疑可收一時之效,但其引發的負面效應,包括內地網民對香港愈益負面的看法,我們又豈可不察呢?作為政策制訂者,政府理應更系統地分析和開誠布公,清晰地告訴廣大市民,政府所推行的合作政策,是如何可以令多數人受益,而非只是一群旁觀者甚至受損。


將反對者都打成敵人

不利理性討論

以近期熱烘烘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爭議為例,政府一直向市民推銷,這是一個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大計。但根據政府的最後階段諮詢檔,整個發展區的收地開支預計超過400億,涉及土地面積達到787公頃,2022年才有首批單位落成。教人驚訝的是,整個發展區內擬建的公營房屋單位數目卻只有區區2萬多個,以現在政府每年興建1.5萬個公屋的目標計,這個耗資龐大、籌備經年的發展區,只能應付一年多的建屋需要,更遑論安置公屋輪候冊上18萬個申請個案!政府的說詞,焉能令人信服呢?事實上,若政府認為這個規劃其實包括要預留更多用地以發展新的商業中心,創造更多本地的就業機會,哪怕是售賣日用品給內地遊客的「橋頭經濟」,特區政府便應盡快詳細說明細節,令市民明白這是一個機遇而非威脅,進而回應市民提出的生態、鄉郊發展的議題,這樣應能較好的帶領社會思考如何面對香港發展轉型的挑戰,而不是空洞的單叫市民對政府投以信任一票。


筆者認為,大多數港人是明白香港與內地高度依存這不爭的歷史事實,香港目前出現強烈的反對兩地合作的聲音,乃是過去十多年來社會分配失效累積下來的後果,疏導必須從源頭做起,若一味上綱上線,將反對者都打成敵人,不利理性討論,更不利實現特首提倡的大和解。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