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強積金已經一團糟 長者津貼勿重蹈覆轍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11日 06:35
2012年10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強積金和長者生活津貼都關乎長者退休後的生活,下月1日實施的強積金半自由行,是用以糾正強積金制度設計之弊,這是當年缺乏深思熟慮的結果,期望這個教訓,對長者生活津貼申報資產爭議有所啟迪,警惕政府和政黨政客切勿民粹任事,以免社會和市民承受重大代價,導致市民大衆最終受害。


政治偏見下的產物

強積金使打工仔憤恨

香港由上世紀60年代開始,斷斷續續討論制訂一個適合本港的退休保障制度,到90年代發展至具體階段,當時社會聚焦討論由私人託管的強制供款計劃(即強積金)和中央公積金制度,港英政府最終選擇了強積金計劃。據知,當時港英政府否決中央公積金制度,並非基於什麼原則理念,只是若實施中央公積金,會由特區政府管理,有行政局成員私下不諱言,「中央公積金經過滾存積累,會是很大筆錢,怎可以給共產黨控制」。約20年前,若說中國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不會有人相信,何况是對中國有偏見、坐井觀天的行政局成員,但是,港英政府就以這種心態決策,捨中央公積金而取強積金。所以,強積金的決策,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當年的一個錯誤,就導致今天數以百萬計的打工族受害。


強積金實施至今已經11年,市民對強積金的憤恨,從去年財政預算案,政府給每個強積金戶口注資6000元,而引發的群情洶湧可見一斑,市民認為政府注資是「明益」強積金受託人。因為強積金回報率已經不高,管理費卻高昂,蠶食打工仔的血汗錢,以現在強積金資產總值約3900億元的規模,平均管理費為1.74%,即每年收取數以十億元計管理費。強積金未能保障打工仔退休生活,卻成為供養受託人與基金經理的會生金蛋的鵝。


強積金半自由行,打工仔可以每年一次把其供款,由僱主選定的受託人一筆過轉入自選戶口,目的在透過增加競爭,迫使受託人降低管理費。半自由行能否使打工仔少受剝削,尚待觀察。這個補救措施,是當年設計強積金制度時,未夠深思熟慮的結果,加上當年的政治偏見,使強積金在不少人心目中,成為一種「罪惡」;事態說明一個不妥當的政策,影響極其深遠,市民、政府和社會都要付出代價。


長者津貼本屬民粹產物

政黨政客還層層加碼

回顧強積金的一些情况,檢視社會上熱議的長者生活津貼,使人忐忑不安。


首先,議題源於今年特首選舉期間,參選人唐英年在競選政綱提出給合資格長者發放每月3000元退休津貼,梁振英不甘後人,競選政綱提出在「現行生果金計劃基礎上增設特惠生果金,有需要長者經簡單入息及資產申報後,每月可獲約雙倍津貼」,梁振英當選特首,現在政府提出的長者生活津貼,就是要履行梁振英的競選承諾。


唐梁二人當日提出給長者派錢,可有經過深思熟慮?當時,唐英年說政府每年增加開支約66億元;至於梁振英,當時並無估算涉及多少公帑開支,近日,政府公布的2200元計劃,每年要62億元經常開支。唐英年派錢大手筆,較梁振英多36%,公帑開支較政府的建議卻只多4億元,無論誰對誰錯,更重要的是反映不夠深思熟慮。事實上,當時唐梁就給長者派錢,都未提及對政府財政的長遠負擔,而唐梁競選時一句話,納稅人就要每年替他們埋單62億或66億元。


政府的2200元津貼計劃,本已不乏民粹色彩,去到政黨政客手中,更加不得了。連日來,多個政黨政客都擺出為民請命的架式,層層加碼,有直接要求70歲以上長者免資產申報,也有要求提高資產上限。不少政黨政客「要脅」政府,若不就範就否決撥款云云。所以,情况顯示長者生活津貼計劃,在民粹之路愈滑愈深,最終會否出現類如強積金的錯誤政策,禍及下一代,對政府是極大考驗。


除了政府提供的數據,專家學者都認為若無資產申報機制,隨着人口老化,長者生活津貼會成為政府財政和社會的沉重負擔。不過,有反對申報資產的政黨政客,則表示有隱蔽議程,目標不在長者生活津貼,志在全民退休保障,他們的策略是「洗大咗」之後,可以迫使政府實行全民退休保障云云。這個邏輯,非常不負責任,因為「洗到多大」之後,全民「得救」?在「洗大」過程中出了問題,誰來負責?而且,按他們的邏輯,只是為下一代製造問題而已。


一些政黨政客口口聲聲說全民退休保障,但是他們從來不說錢從何來。衆所周知,實行全民退休保障,必然要加稅,大改香港的簡單稅制和低稅率,意味着什麼?鼓吹全民退休保障的政黨政客,有責任向市民講清楚。在社會對加稅無共識情况下講全民退休保障,看不到有任何意義。


關於長者生活津貼,政府要恪守協助有需要人士的原則,必須堅持資產申報機制,即使政府不夠票通過撥款,也絕對不能退讓;政黨政客應該懸崖勒馬,務實地對待政府的建議,展示負責任的問政議政質素,否則,若政府、政黨、政客在民粹的基礎上加三級,將會遺禍香港社會和下一代。強積金已是慘痛教訓,長者生活津貼切勿重蹈覆轍。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