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個城市的角落,四圍都是一式一樣的建築,天暗暗,在四幢長方的建築中,看見一張像發了光的相片。
這裏是朝鮮,那是金日成的相片。
路透社攝影記者Damir Sagolj去年在朝鮮拍下的一張相片,獲得世界新聞攝影日常生活一等獎。
一張相一個故事,還是許多故事構成一張相片。
今天人人都是攝影師,人人都是記者的年代,有沒有改變了新聞攝影的意義?
看看Damir Sagolj的經歷,也會認定他當上攝影記者是很理所當然的事,生於薩拉熱窩,在極權國家生活過,參與過戰爭,怎知他說不是他選擇當攝影記者,而是這個行業找上他。「沒有特別喜歡攝影,然而身邊的朋友都是從事視覺藝術有關的工作,而父親更是記者。」不過Damir念的卻是工程,在1992至1995年巴爾幹戰爭期間,他在波斯尼亞軍隊當兵,並開始拍照,「退伍後我也想重回工程界,可惜我所學的已落伍了,所以必須轉行」。自此拿起相機,走進新聞現場,自1997年起為路透社提供相片,現長駐曼谷,是路透社於泰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地區的首席攝影師。
準確抓緊時間地點
Damir這次來港出席世界新聞攝影展,展覽其中一張作品便是他的得獎作品,獲得了日常生活(單幅)一等獎。作品來自他去年的朝鮮之旅,眾所周知,朝鮮沒有採訪自由,Damir在當地每天都有政府官員跟着他。「我知道很多拿了批准在朝鮮拍攝的攝影記者,想到會是只此一次,所以日拍夜拍,不會放過任何機會,我的方法不是這樣,反而是多跟身邊的官員溝通,打開話題。」Damir這張得獎相片,是他在入住的酒店拍下﹕「其實之前也看過有人拍過同樣的相片,不過效果不好,那次我特別要求住在較高,而且窗戶面向這邊的房間,拍攝時非常簡單,只要校好鬧鐘,五時四十五分準時起牀,冲一杯咖啡,點一根煙,在太陽出來時拍下這張相片。」
事前蒐集大量資料
Damir強調拍這張相絕不困難,也不需特別技巧,「最重要是準備工作,好像我要知道哪個方向正確,哪個時間適合,其實這是一張普通的城市景觀相片,不過天未光或者天太亮也不能拍下這個效果」。一式一樣的建築,灰暗暗、冷冰冰,發亮的金日成相片就在中心,這是一張屬於「日常生活」類的相片。封閉的朝鮮對大部分人來說自然是充滿神秘感,「就是跟所有封閉國家一樣,或者是我曾在莫斯科生活,對這些國家並不陌生」。Damir說每次到一個地方之前也會做大量的資料蒐集。「相機只是工具,我不會認為自己是屬於攝影師一類,而是新聞記者,我的角色是個見證者,攝影記者最重要的守則是準確和誠實去報道。」難怪Damir鏡頭呈現的都是客觀和冷靜。
已經有55年歷史的世界新聞攝影比賽是首屈一指的國際比賽,本年度的比賽從101,254幅作品中展出167幅得獎作品,包括「年度最佳照片」,以及在肖像、新聞人物、普通新聞、體育新聞、當代議題、日常生活等9個類別中的得獎照片。展覽每年巡迴不同城市,今年是繼2003年後再次重臨香港,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日本海嘯,透過這一年的得獎作品,讓我們重溫2011年發生在世界不同角落的悲喜哀樂,或者,希望。
世界新聞攝影展2012
日期﹕即日至10月21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8:00
地點﹕香港知專設計學院d-mart(將軍澳景嶺路3號)
查詢﹕www.hkipf.org.hk
文:林喜兒
圖:World Press Photo
編輯 顏澤蓉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