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歐盟(EU)的起源來自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概念由時任法國外長舒曼(Robert Schuman)於1950年提出,設立目的是令德法經濟互相依賴,使兩國技術上無法再度交戰,可以說歐洲煤鋼共同體本身就是為和平而產生。德法意比荷盧6國在1951年簽署《巴黎條約》,共同掌管成員國的煤鋼工業,並互免關稅。1952年條約生效後,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誕生,今年剛好是60年周年。
德國誠心懺悔侵略助合作
1957年,上述6國簽署《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把煤鋼聯營的模式推廣到其他層面,並成立共同市場,建立工業品及關稅聯盟。進入1970年代,歐共體進入擴張期,英國、愛爾蘭、丹麥、西班牙及葡萄牙等國相繼加入,其後歐共體12國簽訂《貨幣聯盟條約》,推動貨幣一體化。《馬城條約》1993年生效,標誌着歐盟正式成立,歐元亦於1999年正式推出(目前共有17個歐元國)。
無力阻止波斯尼亞內戰
經過冷戰後大舉東擴,現時歐盟共有27國。歐洲能在過往數十年走上一體化之路,一大原因是德法能拋棄前嫌合作,帶來幾十年的和平穩定,而這又建基於德國戰後有認真地為侵略歷史反省和懺悔,與日本對歷史問題的態度甚不同。
但歐洲整合前路仍然漫長,例如頒授和平獎的挪威本身在多年討論後,仍未加入歐盟,英國疑歐派政客和輿論勢力亦強大,至於土耳其雖早在1987年開始申請加入歐共體,但至今仍因政治及宗教差異等問題,尚未能成為歐盟的一員。不少歐洲保守政客仍抗拒讓以回教徒為主的土耳其加入歐盟。此外,在1990年代初的波斯尼亞血腥內戰中,歐盟也被批評行事不果斷,未能阻止戰火加劇。
另外,近年的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亦令歐盟陷入分裂危機,成員國對如何處理歐債危機亦意見不一,今年初通過的「新財政契約」,亦只有25國支持,英國及捷克並未加入。區內經濟轉差,反對歐盟的極端民族主義及分離主義抬頭,希臘的「新納粹」金色黎明黨更成功在國會取得議席,都為歐洲和平埋下危機。
明報記者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