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的沒的」是家位於花蓮市的尋寶店,光聽名字已經令人莞爾。
環顧塞滿家中的物件,其實有哪些是真正需要的?
又有哪些是有的沒的?不相干的?
我城的擁物欲望強大,各個範疇天天都有新款,每季轉的櫥窗以及森林的商場店舖,催促我們消費,令我們麻木,慢慢忘記了物品的意義,不介意隨手扔掉,因為可以再買。
也許,要貨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就不會變成有的沒的了。
瑞文與丈夫丫銘各有職責,瑞文負責顧着二手雜貨店,丫銘是當地導遊,他們家二樓是民宿,「有的沒的」的一角,更有賣咖啡和簡餐,吃喝買玩一網打盡。二人更育有一小兒子,三人在花蓮過着愉快生活。
台北人遊花蓮 一見鍾情
瑞文本來住在台北,嫁到高雄去,過的是典型辦公女郎的營生,她開懷地笑說﹕「我在辦公室上班、下班、下午茶,上班、下班、下午茶,丫銘常常說是他解救了我,不然我的人生不會這麼豐富。」丫銘所說的豐富,指的是當他們三十歲時,決定搬到花蓮去:「他第一次去花蓮,是幫我姐搬家,沒下車已經覺得這裏很漂亮,整個人很放鬆,沒出車站已驚訝這裏讓人感覺這麼舒服。」於是在二人交往的途中,丫銘一直吵着要去花蓮找瑞文的姐,「究竟哪是誰的姐呀?每次去完他都一直問我,如果搬到花蓮,可以幹什麼。」
飯糰•舊貨•手作
三十歲的時候決定要來,二人打算賣飯糰!「飯糰的設計都想好了,很多口味的,只要每天早上準備飯就好!」開心的瑞文,如此分享這輯喜劇的開場。然而他們沒賣成飯糰,卻在路邊鋪一塊布,開始賣二手用品和舊貨,帶我去的冠羽說﹕「他們每天就花一小時,把貨品各樣的攤開,仔細擺上一小時,然後又花一小時,將東西收回去。」地攤擺了三個用,他們倒搬到一個市場的小攤,再三個月後,才終於搬進店裏。
是二手雜貨店 也是作品舞台
瑞文與丫銘將溫馨的小店佈置得什麼都有,書籍唱片衣衫鞋襪各式家本用品,可見人的日常生活裏,所用的物品如此大量。店中二手東西佔一部分,比較好的老東西也佔一部分,更多的是手創物品,手創者本來都是「有的沒的」的顧客,瑞文說﹕「我想為這些人搭建現成的舞台,展現他們的創作,我們有的是時間和空間,只要理念和想法接近,我們都很歡迎。」賣舊東西,總因為環保,不希望物品變成垃圾,但我更感覺到瑞文喜歡通過物品去分享故事,將好的東西推廣。她由一種淘寶的興趣——因買得太多舊東西而想到可以變賣——轉型發展成為一個推廣手工創意者,都源於她希望通過物品而跟人交流。
「歡迎來串門子」
她店面不掛什麼宣傳,就一句「歡迎來串門子」已經透露了她家的生意不純為賺錢,而是有一個更大的心願﹕「我希望每個台灣人的家中,都可以有一件老東西,讓人感覺踏實。」
在物質過剩的今天,物品能夠留下來,不被巨浪淘汰掉,竟要一份堅持。
而我們需要的,也許是一個平台,家門前沒能擺攤,大家都想辦法放到網上去,以物易物,但淘寶的樂趣,其實也在於親手觸碰到物件,親耳聽到的故事。香港其實亦有不少二手物尋寶地點,日常只要多逛街道,仔細留意,動腦筋改造,也不用羨慕別人的手工創意。
但說到底,我們究竟要擁有多少物品才夠呢?
有的沒的雜貨店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莊敬路243號
網站﹕www.wretch.cc/blog/gggming
文、圖 饒雙宜
編輯 蔡曉彤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