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內陸沿海收入差距收窄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15日 06:35
2012年10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繁榮的沿海和落後的內陸之間的經濟差距,是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地域寫照,並令很多人懷疑,中國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可持續和基礎廣泛的消費型經濟體。


雖然中國的人均收入一直穩步上升,但這個平均數就像一部數學小說──在出口業繁榮的沿海省份的高工資,與內陸省份的低工資之間,虛構地設立一個中位數。然而,很少觀察家知道,這種模式近年改變了多少,以及這一轉變對中國的消費支出的構成,意味着什麼。


鄧小平鼓勵部分地區先富起來

因為人口遷移及內陸省份經濟增長加快,沿海和內陸省份之間的工資差距已經大幅收窄。因此,中國現在更像是一個中等收入的國家,而不是分割成少數高收入的特區和低收入的大後方。


當然,在個別省份之間,以及城市和農村之間,仍然有明顯的收入差距。但全國的收入差異已比以往均勻得多,工資接近平均工資的地方也愈來愈多。


鄧小平的名言說,先要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這造就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區域性的財富差距。在1985年,官方的城市地區平均工資數據顯示,幾乎所有省份的工資都接近全國的平均數。到了1990年代和2000年代,沿海和內陸之間的分歧,也只是極少數省份才有。


高工資主要是出現在中國最大的兩個城市,北京和上海,以及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的出口大省(圖)。西藏也有高於平均水平的工資,但這些數字反映的,是為了吸引漢族在當地隔離的環境工作,而支付的補貼,並不是當地真正的高收入工作。


然而,自2004年以來,這種趨勢已經轉向。區域差距開始縮小,而不是擴大。由2005年至2011年,沿海出口省份的平均工資以每年13%的平均速度增長。內陸省份的城市的平均工資的增長速度卻較快,平均每年增長16%。


這意味着到了2011年,有13個省的工資接近全國的平均水平(差距在10%以內);大大超過2005年的只有5個省。這個數字,也比工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0%以上的省份(12個)為多。


由於沿海和內陸的工資不斷拉近,中國省與省之間不平等的格局已經顯著改變。高於平均水平的工資不再只在沿海地區擴散,而是愈來愈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這些一級大都市。


若將西藏的特殊情况排除在外,事實上,現在全中國只有這三個省級大城市的工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以上。近幾年,這種趨勢愈來愈明顯。中國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並沒有削弱到這些一級大都市的居民因為經濟和政治力量集中而獲得的優勢。


大規模城市化 令地域差距收窄

是什麼原因令到地區收入差距上升這個20年來的長期趨勢逆轉呢?最明顯的,是勞動力市場和政府政策的變化。最新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化和人口遷移在過去十年加速進行。由2000年至2010年,居住在城市地區的人口百分比增加了13.3%,這比1990年至2000年的增加9.5%更高。


發達的沿海城市,最能吸引人們遷徙。這種巨大的人口流動會令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增加,內陸地區的勞動力減少。於是乎,這對工資造成壓力,令沿海地區的工資升幅放緩,內陸地區的工資卻加快上升,兩者的水平漸漸拉近。


與此同時,內地政府亦將更多的錢投入內陸省份,以支持它們的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已連續幾年被列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年度工作報告的主要政策目標之一。


不過,所有這些措施都是針對省與省之間的差距,而不是這些省份內的不同家庭之間的差距。因此,這種分析並不意味着內地其他形式的差距沒有擴大。事實上,研究內地貧富懸殊的研究人員相信,中國整體的收入不平衡現象,近幾年已大幅擴大。


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地區之間的工資差異,並非整體貧富懸殊擴大的元兇。主要的元兇其實是:


1. 不同類型的企業支付的工資差距。實際上,這主要是金融和科技行業的工資遠高於其他行業。


2. 在非工資收入方面的差距。這是指由持有金融資產、物業和企業股權等所賺取的收入。


中國政府最近在「十二五」規劃中,重申其縮小地區差距的承諾。由於內陸省份的成本較低,吸引了較多製造業的投資,內陸省份的經濟增長速度仍然會比沿海省份為快,因此這些差距將會繼續縮小。但是,隨着差距較少被土地帶動,而是愈來愈多被資產和高收入的工作帶動,這一趨勢並不能避免鄧小平所說的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兩極化社會」。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 研究部主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