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九巴和傳媒茶敘時透露,今年上半年該公司虧損達1500萬元,理由是經營成本上漲,對此大衆都解讀為九巴有意申請加價;當然,現時在薪金升幅普遍追不上通脹的年代,提到加價就必定是得不到任何支持。
對九巴有意加價一事,就有民意代表認為,九巴以前獲利豐厚,目前不應為半年虧損便打加價的主意,言下之意就是九巴應以過往的儲備來應付虧損。站在市民和乘客的角度來看,當然不希望九巴加價,不管加價的幅度是多少,都會增加日常的經濟負擔,但要求九巴以過去盈利來抵銷虧損,卻背離了商業原則,因為九巴的利潤管制協議並沒有將以往盈利撥作抵消未來加價的條文,在商業倫理上這並非有很强的理據,正如僱主不能以僱員有儲蓄為由而不加薪一樣。
可是巴士加價影響的是普羅大眾,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九巴的虧損?首先,我們要明白九巴除了是一家商業機構之外,九巴也是一家公共交通運輸公司,肩負提供公共交通工具的任務。當我們從私人企業和公共交通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的共識是,九巴是要有合理的盈利,去提供有質素的服務,重點是九巴的盈利是合理而不是過多或是要九巴虧損,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保證九巴一定要有盈利,九巴作為商業機構,也要承擔一個商業營運上的風險,而不是簡單以加價來將營運風險產生的虧損,以加價形式來轉嫁給市民大衆。所以即使九巴有虧損,表面上有加價的壓力,但我們也要問九巴虧損的來由。
根據九巴的解說,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上升而收入沒有多大的增長,在現在的大環境下,九巴不可能以沿用的經營模式,因為現在出現的半年虧損已並非普通的經營風險,而是具結構性的經營問題。
單靠加價 治標不治本
首先,香港是一個以鐵路為主的公共交通運輸體系,既然是以鐵路為主,九巴在公共運輸上的重要性自然下降,乘客量自然很難可以有大幅上升的空間,所以單靠加價來減輕虧損水平,其實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加價或許可以將虧損降低,但長貧難顧,九巴也不能長久加價下去,而且加價並不能提供九巴合理的回報,加價只是一種對應成本上升的方法,卻不是解决問題的方案。
其次,就是巴士網絡上有很多的重疊,以致很多資源都給浪費,據九巴的說法,有七成的巴士路線是虧損的,也就是說只有三成路線有利可圖,以三成的有利路線去補貼七成的虧損,九巴營運上不陷入結構困難才怪。以前九巴也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過往也多次提出重組路線的建議,可是在區議會上就屢次被否决,原因是重組路線對居民不便,在數據上今年九巴有一百多個路線重組建議,但真正獲批准的只有兩個,可見改組路線的不容易。
現在九巴的成本結構的失衡,已到了無法不正視的地步,重組路線已迫在眉睫。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