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5歲兒子返下午班,先在家吃午飯,然後上學,但每餐吃得好慢,餵他也要1小時,我想讓他學習自己食飯,但他經常把玩得一桌一地,只吃了一半。我聽聞小學午飯時間只有半小時,我真擔心他將來不知怎算。如何訓練他自己吃飯的能力呢?
餓了自然會覓食,這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吃的習慣是要慢慢培養,當食慾、環境和能力三者俱備時,自然事半功倍。
影響孩子的進食因素:
◆定時和合理分量:假設孩子要在正午1時抵達學校,媽媽在大概11時半左右便要安排好孩子吃中飯,那麼,媽媽就要決定孩子在哪個時候吃早餐?分量多少?早餐和午餐之間,要否給他零食呢?若早餐拖拉至9時半才吃完,那麼11時半,孩子又如何吃得下午飯呢? 所以,儘管孩子上下午班,早點還是要盡早給他吃,兩餐之間也不要有零食,加上給他適量活動,孩子到11點半開始覺得餓,就自然有動力吃飯。
◆環境因素:媽媽做孩子愛吃的飯菜固然吸引,但若太多精彩的東西在他四周搖晃,孩子就會分心,所以家長要收起玩具、關掉電視,規定他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好好吃,這也是令他專注進食的前提。大人可以與孩子一起進食,可以身教孩子吃飯的規矩,讓他看到媽媽可在30分鐘內吃完午飯,作為他的榜樣。
◆ 能力由經驗中學習:孩子學習自理吃飯時,出現「天一半,地一半」的情况乃是必經之路,家長要他在嘗試、錯誤中學習。除非孩子真的不餓,不然他不會故意把愛吃的雞腿肉弄到地上還鬧着玩。反而,這也是個好機會,讓媽媽看看孩子抓匙子是否抓得不夠技巧,還是食具上配套出問題?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不少人明明添置了孩子喜歡的卡通食具,但孩子還是吃得一塌糊塗,家長可檢查一下,這些用具實際上是否真得能夠配合他的需要,例如有些食物碟,分成兩至三個盛食物的區域,孩子很難用淺淺的匙子把碟裏的食物舀起來,這是簡單的物理常識,不如試改用圍邊比較高直,甚至有點向內彎的碗,食物便容易「落進」匙子,而改用弧度凹深一點的匙子,也有助提高吃飯的效率。
定下規矩 一起實踐
教孩子吃飯,目標要明確,例如一頓飯定下30分鐘,到時候他還未吃完,也要收拾東西,跟孩子說好規矩,一起實踐。不要因為他一時弄得髒亂,便放棄目標;也不用向他喝責,等他吃完,也要他幫忙收拾散落的飯粒,提醒他說:「如果下次吃飯時小心一些,就不用這樣麻煩了。」咬緊牙根貫徹始終,孩子明白後,自然會懂得減少折騰,盡量保持乾淨。當孩子稍有改善,便要及時讚揚,藉此增加成功感,自然有動力做得更好。
資料提供﹕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主任伍偉湛
新聞類別
健康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