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教科爭議期間,石國基正趕製《少年心》第三冊,為確保教材內容客觀,他不單要求團隊特別注意取態、措辭,更邀請於出版社實習的大學生及中學生試用教材,以用家角度檢視教材。教協教研部主任兼通識教師張銳輝看罷教材,認為內容豐富、覆蓋全面,內容雖偶現瑕疵,但單元式出版值得考慮選用。
石國基表示,除了每個單元後提供「研習室」討論爭議事例,更有「世界宏覽」項目,將中國國情與不同國家比較對照,訓練學生國際化視野及思維。此外,導師出版社亦製作了每單元10張工作紙,補足爭議性高的敏感議題資料,例如於第二冊的「打倒貪腐」單元製作了有關「上訪制度」的工作紙,要求學生分析上訪制是否具效率、會否助長貪污。
比較中美政制 字眼客觀
早前被轟偏頗洗腦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中國模式》一書,比較中美政制時,形容中國政權是「進步無私團結」,美國則「政黨惡鬥,人民當災」。
《少年心》亦有中美政制詳細比較,但全用客觀字眼,讓學生評論不同政制的行政效率和制衡性高低。
張銳輝閱覽《少年心》後認為,教材整體內容全面、提供大量資訊,但對初中生來說較深,「比起官方的國教科指引,其涵蓋面更闊,內容亦更深入」。他認為,從其質、量及引進爭議事例等,可見出版社已努力突破限制,做到持平。
釣島資料親中 未談大躍進
不過他稱,教材部分內容仍見傾向中方取態,如第三冊「保家衛國」中提及釣島爭議,教材援引了有利中方宣示主權的資料,日本一方的理據如率先登島勘探等,則一律未有提及;另一單元提及中國於1950年代末人口暴跌,但完全沒提「大躍進」事件。
張銳輝又說,學界缺乏國情教材乃不爭事實,寄望更多有心的出版社及非政府機構,推出內容持平及具質素的國情教材,家長、教師對「染紅」材料保持警覺之餘,實毋須過度敏感,仍可把握客觀認識國情的機會。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