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亞洲鄰國挑戰世界工廠地位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17日 06:35
2012年10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自從2008金融風暴後,眾所周知,環球經濟一般都比較疲弱。我們在私人資產管理的行業,每天都會與亞洲不同地區的客戶聯絡,在與他們「管錢」的同時,不免會聽到一些他們業務上的軼事。客戶本業的好壞和趨勢一般可以給我們對當地經濟的一些啟示,有時比起一些正統經濟數據還要有前瞻作用。


報告﹕內地工資上升遠超生產力

正如最近和一名從事服裝製造業的客戶交談,發現他一直在內地的工場已經移遷到越南。還記得10年前與他談起同樣的課題時,他說雖然有考慮搬廠,但當時亞洲鄰國還不足以替代中國的代工,特別是在交貨準時和工作態度方面。但10年過去,中國的優勢還是敵不過整體成本不斷攀升的衝擊。這也令我想起去年讀過一篇由Boston Consulting Group撰寫的研究報告,當中提及:


「當今在中國,不論工資、運費、地價、能源和人民幣的價格都在上升,這些都削弱中國經營製造業的競爭力。從1999年至2006年,中國的平均工資漲了1.5倍,從2005年至2010年,工資平均每年上升19%。在其中,工資上升的速度遠遠超過生產力增長的速度。」


百物騰貴 飈升的豈止工資

我認為,中國的工資上升是必需的,也是大勢所趨的。一直以來,中國在生產鏈的工資收益份額實在太少,調整是必然的。其次,中國的百姓如沒有適量的工資收入增長,又怎能配合國家的本地消費型經濟呢?只是在這經濟轉型之中,我們偏偏碰上百年不遇的金融風暴與經濟放緩,大大增添了工資上升對整體經濟轉型的變數。


還有,工資只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報告指出,在中國,工資只佔整體生產成本的7%至25%,具體視乎不同工序而定。其他成本如電費則自2010年上漲了15%。水路運費升幅也不小,燃料費從2009年至今上升了一倍,新造船隻和集箱碼頭的減少亦間接令成本上升。另外,工業用地在中國已經不再便宜,例如深圳平均價以美元算要每呎21元,於美國亞拉巴馬洲每呎只介乎1.86至7.43美元。事實上,我也有從事回收生意的客戶近年也因為成本相較廉宜而在美國中部開了一個主要集散站。


工序轉東南亞 趨勢恐難停

報告預料在5年之後,以珠三角作為全國製造業生產量最高的地區為例,整體工資每年會上升18%至6.31美元,遠高於泰國的1.8美元,越南的49美仙,印尼的38美仙,以及柬埔寨的35美仙,難怪如一些客戶所言,尤其是一些不需要高技術的代工,漸漸有許多工序已向這東南亞國家遷移。


據我們向客戶的了解,這個趨勢恐怕不會一下子停下來,可能會持續至少3至5年。怪不得自從金融風暴以來,我的東南亞客戶整體上在本業方面看起來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有些行業還愈做愈好。


(本文為彭順德的個人觀點,可能與摩根大通及其附屬機構其他僱員的觀點不同)

彭順德

摩根大通 私人財富管理 香港市場主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