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家統計局18日發布數據稱,2012年第3季度,內地GDP同比增7.4%,創出近兩年新低。不過依靠基建投資增速躍升的拉動,中國經濟已呈現出「築底回升」態勢。有學者預計,在反彈動力有限的情况下,GDP增速未來或將走出「L」形的復蘇路徑。
中國經濟築底企穩
和7月份發布的「半年報」一樣,中國經濟第3季報的關鍵字也是「下行」,不過,GDP、工業增加值等指標回落的幅度卻較第2季度明顯收窄。而伴隨着大量地方項目的上馬,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則由降轉升。
剛剛過去的9月份,中國經濟「三駕馬車」全線提速,一些經濟的先知之鴨也傳遞出春江水暖的信號。
從地域上講,每當內地經濟出現重大轉折,東部地區往往能最先顯現出趨勢。9月份,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速已開始有所回升。
從先行指標來看,PMI、固定資產新開工專案計劃總投資等相關資料均有亮眼表現。第3季度GDP季調後環比折年率已經從二季度的6-6.5%回升至7.5%左右。在這種情况下,中國經濟完成7.5%的年度調控目標應不是難事。
在外需持續不振的情况下,中國經濟在第3季度完成從「緩中趨穩」到「築底回升」的換檔得益於基建投資的回升。
GDP增速 反彈潛力有限
本月18日公布資料顯示,1至9月,隸屬於中央的項目同比增加了2.3%,地方項目則同比大增21.8%。大量地方項目的上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的影響。
而第3季度以來,在「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要求下,各地也紛紛展現出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據媒體統計,山西、貴州等十餘省市陸續發布的經濟刺激計畫已累積超過10萬億元。
但投資計劃畢竟不等於實際的投入。中國當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近年來回落的也比較多,地方政府的財力也受到一定限制。
政府方面的投資指望不上,而在極低的利潤率下,民間資金目前對實體經濟也沒有太大興趣。因此,最終落到實處的投資肯定會大大低於計劃。
「L」形復蘇考驗定力
作為經濟增長最為主要的推動力,投資力度弱於計劃的事實,決定了GDP增速反彈的高度將相對有限,中國經濟未來或走出「L」形的復蘇軌迹。
「L」形復蘇的麻煩在於,除了企穩的轉捩點能夠被視為積極因素,其之前的「連續回落」和之後的「毫無起色」都會被用作「看空」的依據。在這種情况下,中國宏觀調控的走向就取決於官方對經濟增速下行的容忍度。
就業是決定容忍度大小的最為關鍵的指標,專家們表示,未來中國GDP增長保持在7.5%至8%的水準上將是常態。只要不影響大規模的就業,決策層就應該把更多的努力放在結構調整上。
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也是一個需要考量的因素。雖然有專家提醒,強刺激政策刺激的反彈高度越高,經濟下滑消化過剩產能需要的時間就越長。
但具體到地方,在任期內用投資將GDP下滑點延後恐難免成為官員們所熱中的事情。
馮其十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