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大型指數基金公司先鋒基金(Vanguard)決定把部分指數互惠基金和市場交易基金(ETF)的基準指數從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改為英國富時(FTSE)和芝加哥大學的CRSP系列指數。此一公告令MSCI股價蒸發了25%,折實超過10億美元。大家驚覺設計市場指數的生意原來是如此誘人。
MSCI專門編製市場指數,去年收入達9億美元,盈利1.735億美元,淨利率近20%,非常可觀。編製股票市場指數是低成本、高收益的生意。一旦大眾認定這些指數的權威性,金融機構開發指數有關產品,編製指數的公司便可以收取費用。
競爭激烈 成為主導不易
問題是編製指數的競爭激烈,勝出不易,而致勝的因素難料。像香港股市,港交所前身的聯交所在1980年代成立時,曾經設計了香港所有普通股指數和它的多個分類指數,試圖抗衡恒生銀行(0011)屬下的恒生指數有限公司(前稱恒指服務有限公司)所編製的恒生指數。但投資者就是不買聯交所的帳,港交所黯然在2003年結束香港所有普通股指數,改與標普合作編製香港股市指數。但今天香港股市指數仍是由恒生指數主導。
編製市場指數成為一門生意,要拜指數基金和機構投資者的指數化投資愈來愈普遍所賜(先鋒基金正是指數基金的先驅)。指數化投資,是傻瓜投資法,不需要動太多腦筋,投資者只需要挑選市場和其代表指數,簡簡單單。學術研究認為能夠長期超越市場的基金或投資經理不多,指數化投資可以省掉尋找有能力投資經理的時間和金錢、免除挑錯投資經理的機會成本、減省投資費用。投資者不需要花時間心力比較基金表現、調研投資經理的能力和績效。
ETF成指數基金主角
指數基金開始時是互惠基金形式。過去20年ETF冒起,已經成為指數基金的主角。ETF能夠同時照顧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費用低廉、投資透明度高、套現容易,自然而然成為投資者寵兒。今次先鋒基金轉換基準,表面理由也是因為MSCI收費高,用FTSE費用較低(CSRP更低),ETF始於美國,現在主要股市都有ETF買賣,香港是亞洲地區供應ETF的主要市場,有98隻ETF在港交所掛牌買賣(其中50隻是合成ETF),投資市場遍達歐美亞非拉各大小股市,還有債市和商品市場。香港ETF今年的賣點是投資A股市場的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ETF,是配合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產品。
中國的ETF發展也很快速,現在上海交易所有28隻ETF掛牌,深圳交易所有17隻,另外還有具中國特色的上市型開放式基金(Listed Open-Ended Fund, LOF)。兩所的ETF都是投資在A股市場,除了今年中上市的兩隻港股ETF。中國打算發行ETF投資海外市場(大陸稱為跨境ETF),港股ETF是試點。這些投資海外的ETF屬於QDII產品的新嘗試,並不是小型港股直通車。香港報道說成是港股直通車,是自我陶醉的癡人說夢。
陳茂峰博士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