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筆者某晚加班後叫了一輛的士回家,習慣性地用上海話與司機溝通行車路線。但沒說兩句,發現司機的上海話純屬「洋涇浜」,心想這些外地司機語言還是不行,司機對路况也很不熟悉,頗費了些口舌才讓他走對了路線,雖然不太滿意但也沒多想。
直到最近見到電視裏的一條新聞:強生的士公司的沈師傅在途徑徐家匯時,發現路邊停着一輛強生的士,巧合的是,竟然與自己的車一模一樣,從車輛型號、顏色到車牌,甚至後窗廣告均是一個樣子。沈師傅立刻報警並在熱心民眾的幫助下攔停了這輛「克隆的士」。
電視裏,沈師傅義憤填膺地說:克隆車違章害得他交了很多罰款;而外地口音的克隆車司機則蜷縮在車廂內,躲躲閃閃、支支吾吾。筆者突然想到,那晚遇到的可能也是「克隆的士」。
一直以來,筆者都堅信上海的的士是這個城市的驕傲之一:服務規範、誠信、便捷。尤其是從北京回來,筆者總會對朋友說:在北京截車成功的概率不到上海的三成,即使停車也很可能被拒載;大約只有兩三家的士公司提供電話預定,但預定成功並不代表能按時見到車……
抹黑的士誠信 損城市形象
但當上海正規的士隊伍中混入了「克隆的士」,一切都可能發生變化。根據本地媒體的一些報道,克隆的士常會故意繞路、違反交通規則,甚至還發生過多宗調包交通卡的案件。這些,不僅僅傷害了乘客的權益,更會給上海的士行業抹黑,甚至有損城市形象。因為對於初到某地的外鄉人而言,的士很可能是他們對這個城市的初體驗。
今年早些時候,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參加陸家嘴論壇時,被問到上海為什麼可以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他答:上海的士經營規範,很少帶着乘客繞路,說明上海誠信水平比較高,金融生態好。郭主席的邏輯就是「的士行業體現城市形象」。所以,打擊克隆車、維護上海的士行業的生態,其意義不僅僅在行業本身,更在於保護上海的形象。
高健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