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地供應嚴重不足,樓價持續飈升,民怨日益高漲,梁振英政府面對極大壓力,千方百計覓地建住宅,用心和目的完全可以理解,然而,政府應該知道,盡快增加房屋供應固然重要,但不應該因此而犧牲管治基礎。傳聞政府考慮擱置啟德體育城計劃,騰出土地興建住宅,此舉若屬實,政府就犯了民無信不立的大忌,不少市民對梁振英的信任程度已甚低,若政府就體育城計劃棄信背諾,不但與體育界為敵,市民對梁振英政府的誠信也會重新評估。我們認為,政府應該盡快澄清傳聞,宣示體育城計劃不變,為政府的聲譽和梁振英的誠信損耗止血。
踢走體育城
政府等於毁約
政府重新檢視啟德發展區規劃,傳聞包括研究搬遷體育城,以騰出約20公頃土地,興建公屋和住宅等,雖然官員不肯披露檢視內容細節,但「踢走」體育城很可能是政府的選項之一。啟德發展區規劃願景,是把323公頃土地打造成結合體育、休閒、旅遊、商業和優質住宅的樞紐,其中核心項目,包括建於舊跑道末端的郵輪碼頭和舊停機坪一帶的世界級體育館。
政府可以因時制宜為由,打倒昨日之我,要體育城為服從市民住屋需求而犧牲,但是數十年來,體育界向政府爭取興建大型體育館,確定體育城落戶啟德發展區也10多年,風聞政府有意出爾反爾,難怪體育界反彈強烈,聲言號召體育界上街反對。政府覓地建屋,目的無可非議,但是體育城建在啟德發展區,乃政府與體育界的協議,除非政府提出相同條件的取代方案,例如規模不變、落成時間不變、交通便捷程度不變等,體育界人士又接受,否則政府就有毀約之嫌;另外,梁振英的競選政綱承諾興建體育城,若有變卦,他會被指摘背信棄諾,許多市民已經不大信任梁振英,在體育城一事上,若梁振英背棄體育界,無論動機如何,他的個人誠信也會蒙上污點。
《論語.顏淵》篇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認為,寧願沒有軍備、沒有糧食,也要維持老百姓對當政者的信任,因為他確信「如果老百姓不信任當政者,那麼國家(就香港而言,即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就不能成立了」。現在,梁振英政府就體育城的抉擇,性質就關乎「民無信不立」,政府應該知所警惕。
政府要踢走體育城,必然引起體育界強烈反彈,以本港的政治現實,不大可行;另外,體育城20公頃用地,即使增加地積比至7倍,最多也只能興建2.5萬個公屋和居屋單位,不能說無效益,但畢竟有限,而政府與梁振英以至整體社會付出代價之大,我們認為不值得。其實,若要從啟德發展區擠出土地建屋,應該從其他空間着手。
體育城與建屋
不是魚與熊掌的選擇
例如,發展區整體規劃共323公頃,住宅只佔約11%的36公頃,休憩用地則佔30%,接近100公頃,只要減少20公頃休憩用地,改為興建公屋和居屋,體育城與增加房屋供應的魚與熊掌,就可兼得,代價是稍為降低發展區的「豪華」程度,這樣的改動,相信較容易取得最大共識。
為了體育城20公頃土地,把政府和持份者搞得神經繃緊,相對於目前約1300公頃閒置土地中,有932公頃預留給新界原居民興建丁屋,更確切反映丁屋政策的不合理和荒謬,我們認為,政府應從這932公頃土地中,撥出一部分供非原居民興建住宅之用,只要擠出一成,就是90公頃,政府捨此弗由,只在市區兜圈,而市區用地已經宛如蔗渣板,還可以榨出什麼蔗汁?政府不向浪費土地資源的丁屋用地埋手,卻在探討如何背信棄諾,其本末倒置,使人大惑不解。
政府急於在土地房屋供應做出成績,完全可以理解,特別是梁振英在競選特首時主打土地房屋事務,他當然想扭轉局面,兌現競選承諾。政府可以急,但是不能躁,因為又急又躁,就有可能思慮不周而起到反效果,較早前推出的白表人士可以毋須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由於缺乏限制配套措施,使二手居屋售價被炒高,就是好心做壞事的實例。
另外,4個多月以來,政府以政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藉此說明急市民所急,但是任何一項政策都不能孤立來看,必須衆端參觀,才可以消弭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以今次體育城議論為例,並非增加興建住宅那麼簡單,設若增加了2.5萬個單位,以平均一家四口計算,啟德發展區就增加了10萬居民,區內公共設施配套,要即時調整規劃,否則日後就會出問題。梁班子之中,不乏一腔熱誠、想做事、想服務市民的人,他們的動機和目的完全值得肯定,但是切勿急於求成,慌不擇路,因為政府決策錯誤會貽害市民。政府應付特大住屋危局,千萬要穩,不能亂,否則市民更不知所措。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