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孩子不打招呼 家長統一身教(5-8歲)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24日 06:35
2012年10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兒子念小二,成績不錯,但缺點是禮貌差,看見人不會主動打招呼。我們經常以身教提醒他,看見熟人便要主動打招呼,但他無動於中,總要我們催促才肯勉強示意,也不望着對方。有時問他為何不學爸媽一樣跟別人打招呼,他說跟那些人不熟。這性格似乎沒影響他和其他孩子的交往,只是大人、老師都不喜歡他這方面的表現。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去改善他的態度呢?


我們要明白「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每位家長都着緊孩子的行為禮儀,當看到孩子的不禮貌行為時,大部分家長的反應都是給他批評、訓斥,着重在指出孩子不對的地方,但又沒具體說明基本要求,和為什麽要守禮。


孩子多做成習慣

其實教育孩子、要他養成有禮的習慣,首先家長要有一套持之有恆的規則和統一的共識,並要貫徹執行,例如早上主動向認識的人說早晨,離開時要說「再見」;要求別人幫助時要用「請」;得到幫助後要說「謝謝」。那麽家長對同屋同處的傭人呢?對看更呢?對不太喜歡的親友呢?我們是否另有一套不同的「禮儀」呢?如果孩子看在眼裏,他又如何去實踐呢?


要養成好習慣,必須經過反複練習。告訴孩子基本禮貌原則後,例如尊重師長、不任意插嘴、禮貌地回答客人的問話,父母自己身體力行貫徹理念,才能要求孩子自覺地做,在多次重覆後,他就自然成為習慣。當孩子表現失禮時,家長應迅速冷靜平和地指出正確的做法,而不是斥喝或善意地打混過去,或在不知不覺中包庇了無禮的行為。


指出正確做法 糾正無禮行為

家長也務必讓孩子明白,用有禮或無禮的方式去表達要求,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當他說「請」、「謝謝」時,會得到正面的回應;但若他粗魯地叫嚷、喝令,即使他提出合理的意見,仍會令人失望,家長要保持平靜,然後堅決、及時地告訴他正確表達方式,這樣孩子就會明白,無禮會為他帶來令人沮喪的結果,令自己吃虧,從而學習有效的交流方法。


伸展開來,表揚孩子的禮貌行為時,要具體說明表揚重點,例如想借東西時用「請問」來向物主開腔,歸還時會說「謝謝」,鼓勵他重複使用這些技巧,無疑就令他把禮貌內化了,久而久之,成為他日後生活中與人交往的自然態度。


有些孩子不懂「禮貌」的原因,有時是個人表達能力不逮,如詞不達意,又或自我中心,這就需要通過提高他的情緒管理與溝通能力來達到遵循禮貌溝通的目標。父母日常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多以身作則、統一態度作為清晰示範就更為重要,效果亦更顯著。


資料提供﹕香港家庭福利會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黎小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