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長子13歲,本來讀書不錯,奈何這兩年開始愛用名牌,經常為此發脾氣。最近我們發現他有一部iPhone,不是我們買的,想起他暑假經常出外說去打波,問他錢從何來,他說教低班孩子功課。我覺得這不是壞事,為何他不一早跟我們說?現在我真不知道應否相信他,又怕他將來一想要什麽就習慣了自把自為、荒廢學業,請問應該如何教導?
許多孩子要求購買名牌,反映了他們已經步入青春期,開始重視建立「自我」觀念;同時在青春期叛逆心理和主觀的「長大成人」催化下,父母和學校的教導不再是他唯一的價值準則。受社會風氣、媒體報道名牌時尚的影響,青少年都渴望擁有自己的思想和價值標準,獲得朋輩認同,為自我角色定位。
買流行品爭取認同
身邊很多人使用流行貨品時,他們會認為當自己也跟從,會容易獲同好友人認同、欣賞和正面評價,追求名牌貨品背後,正是恍如孔雀開屏般吸引目光的心態。因此,家長不問所以付款支持或嚴厲批評,都不是適當的解決方法。
當孩子提出要購買名牌時,家長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肯定孩子正面價值,例如孩子本身讀書不錯,他是否很有耐性、責任心才得到別人聘為補習教師呢?當他明確知道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得到認同和欣賞,自信心足夠,也會減少藉着外來物質建立虛榮形象的傾向。
◆孩子憑自己的能力循正途賺取金錢,購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說明他有計劃,付出一定努力和時間才能獲得這報酬,這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和生活體驗,值得欣賞。
欣賞努力成果 共商學習計劃
家長不妨由欣賞孩子獲得的努力成果入手,重新認識他的思想變化,例如智能電話方便,可以使用有趣的應用程式,和同學朋友交流資訊、學習網絡等;家長亦不妨以關心的角度,和孩子談談如何善用網絡設施、限時使用等避免引起昂貴的費用問題,孩子自己掙錢購物的過程也令他親身體會金錢得來不易,會更願意聽取如何珍惜使用的建議。有些孩子正是因為體會到掙錢不易,故不會再輕易追趕潮流,學會貨比三家、重質量地選擇合適自己需要的東西。
家長擔心孩子一旦兼職掙錢買得心頭好,怕他將來一旦想要什麽就慣了自把自為,分配不好時間,荒廢學業,這憂慮可以理解。不過,家長切忌先假設孩子必會那樣做而加以批評,反而應該尊重他「長大了」這個現實,以關懷他將來發展為重心,坦誠地和他協商出一個可能的學習計劃,例如訂好學習、成績目標,同時也跟他約法三章:若學習表現失準時,便要接受一定限制,如學期內不能再以補習去攢錢、限時上網等,訂好原則後,一起尊重契約,用正面鼓勵和引導的方式伴孩子健康成長。
資料提供﹕突破輔導中心助理經理伍詠光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