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輝﹕封殺的豈止一個DBC?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25日 06:35
2012年10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鄭經翰黃楚標絕密對話曝光,將數碼電台(DBC)的風波引向高潮。錄音中黃楚標的話很值得玩味:「李慧玲很火,成日鬧政府,中聯辦好反感!」在此,令人驚訝的並非中聯辦的無處不在(這難道不是公開秘密?),而是從何時開始,竟然連「李慧玲」也都成了「很火」,甚至叫統治集團「好反感」的人物?李小姐絕非火爆主持,而是擅長提問、「收風」和拆局,相比8年前「青筋暴現」的名嘴,溫和不知多少倍吧。同一份落差和驚訝也曾發生在去年底,即港台吳志森被「封咪」之際,同一問題又再出現:與之前的名嘴相比,「吳志森」猶如謙謙君子,但今天,隨着標準不斷滑落,他也成了必須被拔除的「眼中釘」。不難發現,從2004年名嘴封咪至今,在當權者眼中,所謂「過火」,壓根兒是樣浮動兼門檻可以不斷降低的東西。或許,主持愈來愈容易「過火」,恰是時事評論界的收窄和倒退。


誠然,一些人樂見所謂偏頗言論的消失。可是,從言論自由的角度,沒有了「偏頗」,「正確」也會岌岌可危。到底,大氣電波中尖銳聲音的漸次消失,受損的不僅是個別主持,而是整體香港。讓我重申,言論自由的核心意涵,其實是一種「討論自由」,即讓不同意見能夠傳播並且交鋒的自由。它的真諦,並不在於有人能夠主張真理(不管名嘴或建制),而是相反,即無論多麼合理的主張,都該有被反駁的可能。


說來弔詭,我們擁抱各種言論的自由,是因為它們都有可能被反駁。所以,當尖銳聲音系統性地從大氣電波消失,我們失去的其實不單止是那些意見。因為當剩下來的主張或官方意見,都不能再被認真的檢視和挑戰,這樣子,社會就形同失去言論自由。


當尖銳的聲音一把又一把的拔掉,大氣電波剩下的聲音也不過是虛幻的自由。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