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生錯切頜下腺 醫務聆訊控失德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25日 22:35
2012年10月25日 22: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一名現年65歲的家庭主婦於2008年感覺右頸有硬塊及呼吸困難,向一名年資逾30年的外科專科醫生求診,檢查後決定切除腫塊。但醫生手術時因判斷錯誤,誤將分泌唾液的頜下腺切除,而非位於較深位置的咽旁間隙的神經鞘瘤,被指觸犯兩項專業失德,醫委會昨日展開聆訊。


被控的外科專科醫生孔祥堅1979年於港大醫學院畢業,曾任職瑪嘉烈醫院外科醫生及廣華醫院高級醫生,1989年起私人執業。


事發於2008年9月,事主冼月環側睡時發現右頸有腫塊及呼吸困難,向孔祥堅求診,孔為她進行超聲波檢查後,初步發現她右邊氣管附近有腫塊,轉介她接受磁力共振檢查。磁力共振報告推斷,病人的右頜下腺下方的咽旁間隙內有一直徑4厘米的腫塊,估計為良性的口水腺瘤。孔1個月後於聖德肋撒醫院為事主施手術,將事主的頜下腺切除,但並無按報告所指在咽旁間隙動刀。


腫塊猶在 另找醫生切除

事主作證時表示,手術後約3個月,她仍感到傷口處有硬塊,及開始有吞嚥困難迹象,由於她以為當時的腫塊已切除,故以為喉嚨有問題,向喉科醫生求診,後來發現腫塊並無切除,遂再由另外兩名耳鼻喉專科醫生切除其神經鞘瘤,化驗後證實為良性。


稱觸摸無發現不尋常

孔祥堅作證時表示,從醫以來,曾為超過60名病人進行頜下腺手術,但承認當天是第一次為患上咽旁間隙腫塊的病人動手術。


他說,開刀後,發現病人頜下腺比正常人大五成,認為頜下腺有損傷,決定移除。由於腫塊直徑達4厘米,可單憑觸摸感覺到,他在切除病人的頜下腺腫塊後,觸摸病人的頜下位置並無發現其他不尋常地方,加上移除的頜下腺大小與磁力共振報告所指的腫塊相若,故判斷腫塊已切除。


專家:觸摸難判斷 應再檢查

控方的專家證人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屈力行解釋,若醫生需確定病人咽旁間隙是否有腫瘤,由於該位置較深及滑,醫生難以單用觸摸判斷,有需要先將病人的頜下腺移除,再撥開筋膜,到達咽旁間隙的位置以確定腫瘤是否存在,而這種做法一般外科醫生亦能應付。辯方的專家證人陳溈杰醫生認同屈力行的說法,又指若發現切除的位置與磁力共振報告中所指的位置不相符,醫生應再作跟進檢查。聆訊將於12月2日繼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