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所有商場大街都被幾個品牌重複進駐,買的統統是一式一樣的腕表,你會開始質疑現今腕表,除了作為生意去賺錢營運以外,還留下什麼意義。但至少還有一些獨立製表師如F.P. Journe,仍然努力不懈地埋首自己的創作,沒有被金錢擾亂自己的步伐,最近便剛剛發表了花上11年時間的新作Chronomètre Optimum腕表。
由2001年開始構思,足足11年之後的今日才看到腕表面世,F.P. Journe形容這枚腕表是他向來想做,結合幾個由他設計研究的部件製成的最精準的腕表,而腕表的名字Optimum正是由此而來。「11年前我便有此想法,但因為我一直有不少腕表構思,並沒有將它付諸實行。大約4至5年前開始我想,或者是時間去做這個新表。我從來沒有為任何一個腕表計劃訂立時間表,when it's good it's good。今年1月我們做起了prototype,然後花了8個月多的時間調校,到今日腕表終於製成,便將它帶給大家看。」屬於Souveraine系列的新作Chronomètre Optimum腕表,F.P. Journe在設計時應用了在鐘表歷史製作上累積下來的知識,以及當代製表技術和參考了偉大製表師的經典作品。
結合名師經驗當代技術
令腕表有極高的精準走時表現,主要因為機芯的4個設計重點。首先是雙發條鼓的設計,相比傳統依靠單一大發條鼓的機芯,雙發條鼓的優點是把機芯所需的扭力一分為二,分別由兩組發條鼓同步輸出,而連接着發條鼓的傳動齒輪,在保持傳送相同扭力的同時,令每枚發條鼓的動力輸出負荷減少一半,減低了每小時的扭力輸出差距,令機芯到動力快將耗盡時,也不會因為扭力不足而引致很大的時間誤差。
第二是恆定力裝置。早在15世紀的鐘樓時代,已有製表師發明了名為remontoire的恆定力裝置,確保發條無論是上滿或是即將儲能耗盡時,由發條鼓傳送到擒縱裝置的動能都能隨時保持恆定,以增進計時的精準度。F.P. Journe的恆定力裝置,其實是一個與彈簧條結合的齒輪系統,它能每秒累積來自發條盒的能量,再平均將能量輸送到擒縱裝置上,確保擺輪的等時性,並同時發揮了腕表的跳秒顯示功能。以往F.P. Journe只曾使用鋼材製作恆定力裝置,這次首次以鈦金屬鑄造,令腕表能在不同方位時更能保持平衡和穩定。
專利機芯 報時更準確
但說到此腕表上最重要的機芯部分,則是全新專利的高性能雙軸擒縱系統(High-Performance Bi-axial Escapement,又名EBHP)。「EBHP系統毋須添加潤滑油,亦能暢順地運作,同時亦是世上唯一能夠自行啟動的直推式擒縱系統。這個裝置的軸心使用鈦金屬製成,有更佳的抗磨表現,毋須添加潤滑油運作,也避免了因為潤滑油隨時間乾涸而影響腕表走時穩定的問題。而當中的三叉形擒縱零件,亦是整枚腕表中最難製作的地方,因為要確保每個接觸面也能夠與相關齒輪脗合。」F.P. Journe說。而除了毋須潤滑外,與大部分擒縱系統相比,它還有另一優勝之處──即使機芯運作50小時,也絲毫不會降低擺輪的擺幅。而最後亦是擺輪本身,新機芯的擺輪游絲末端,採用了由Breguet設計的游絲結構,配合飛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的形狀,令擺輪的一縮一放更穩定,從而確保腕表走時的等時性。
現時F.P. Journe製表工作坊中,只有兩名製表工匠能夠製作此機芯,因此Chronomètre Optimum腕表只能限量生產,每個款式僅16枚。腕表設有鉑金及18K紅金款,表殼直徑由以往款式的38毫米或40毫米,加大至40毫米或42毫米。或者就算像F.P. Journe一樣的獨立製表師,就算在機芯研究上可以不問世事去精心研發,但在外在設計上,也不得不跟隨大表面尺寸的潮流,而將腕表稍為加大。
Chronomètre Optimum腕表
表殼 18K玫瑰金
機芯 1510手動上鏈
功能 時、分、小秒、動力儲備顯示、逆時針方向運行跳秒(表背位置)
機芯直徑 33.6毫米
機芯厚度 3.75毫米
腕表直徑 40毫米/42毫米
零件數目 240
寶石數目 44
機芯擺頻 每小時 21,600次
動力儲存 70小時
定價 $662,000/$667,000
查詢 F.P. Journe 2522 1868
文 張曉冬
圖 林俊源
編輯 胡可欣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