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作為董事長,周紀昌除了要與總裁協調好日常生產任務,還主持了中交建前後兩次上市。周紀昌形容上市過程非常艱辛,「人人都看到我們享受上市成功的喜悅,但不處在這環境中,無法體驗什麼叫上市完了以後就像蛻下一身皮」。
上市如蛻皮 重組後1年上市難度大
中交建作為首間整體上市的央企,上市工程巨大且沒有先例可循。周紀昌說:「H股上市比A股更戲劇化。我們2005年重組中港、路橋兩大集團,2006年就推進上市,在時間上就是一個挑戰,膽子真的很大。」改制前,兩大集團共擁有大大小小600至700間公司,資質良莠不齊。為了規範制度,「我們該撤的撤、該併的併,最後確定進入上市公司的是565間,這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重回A股遇冷 無路可退照上市
至今周紀昌仍能記得集團籌備上市時的忙碌景象,單是報表就有273萬張,「要用幾卡車拉」,財務人員就組織了3000多名。「當時我在公司大會上說,如果因為內部原因沒有上成,我就辭職。……如果沒有這樣的決心怎麼可能完成這麼大的工作量,我們原定聖誕節前就要發完(H股),到最後聆訊老是通不過,離聖誕沒多少時間了,我在辦公室裏幾乎坐不住,坐兩分鐘就要站起來」。
A股集資規模縮四分三
2012年中交建回歸A股,又遭遇市場極度低迷,集資規模不得不從200億急降至50億元人民幣。為讓同僚接受這個結果,周紀昌在內部進行了大量溝通,告訴大家上市不應是純粹的圈錢,也不應讓市場來適應公司。「其實當時我們不上也不行,因為這已經涉及到路橋建設在A股退市,價格都鎖定好,如果不上就會影響路橋少數股東權益……我就向大家說主要先搭建一個上市平台,如果有資金需求,我們再通過其他融資方式來平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