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港珠澳大橋工程在東涌對開構建人工島作為日後的香港口岸,並首次以「不浚挖式」大鋼筒填海技術,代替挖掘淤泥後再填海的傳統方法。新技術工程成本略高,但以毋須開挖海牀淤泥和減少一半工程船航行次數為「賣點」,以減少工程對中華白海豚的滋擾。
鋼筒填海法,主要是把134個分別為27米及31米直徑的「鋼筒」,以穿越淤泥形式,聚壓在海牀,並固定在下層較穩固的冲積層上;其後建築工人會將惰性建築及拆卸物料回填入鋼筒內,透過緊密排列鋼筒築成海堤,再打入碎石樁進一步鞏固鋼筒,最後才將海堤內填滿建成人工島(見圖)。路政署早前預計,新方法可縮短約4個月工程期,成本則因而增加約一成。
毋須挖海牀淤泥 成本高一成
人工島面積約130公頃,另20公頃用以建造海底隧道出入口。過往填海須挖出海牀上淤泥,再回填海砂,對海洋生態影響較嚴重,路政署早前指新技術預料可減少2200萬立方米淤泥量,相等9000個游泳池容量。
鋼筒填海法,主要是把134個分別為27米及31米直徑的「鋼筒」,以穿越淤泥形式,聚壓在海牀,並固定在下層較穩固的冲積層上;其後建築工人會將惰性建築及拆卸物料回填入鋼筒內,透過緊密排列鋼筒築成海堤,再打入碎石樁進一步鞏固鋼筒,最後才將海堤內填滿建成人工島(見圖)。路政署早前預計,新方法可縮短約4個月工程期,成本則因而增加約一成。
毋須挖海牀淤泥 成本高一成
人工島面積約130公頃,另20公頃用以建造海底隧道出入口。過往填海須挖出海牀上淤泥,再回填海砂,對海洋生態影響較嚴重,路政署早前指新技術預料可減少2200萬立方米淤泥量,相等9000個游泳池容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