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長者生活津貼申報制度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立法會的福利事務委員會昨日舉行首場公聽會,共39個團體的代表發言,包括「80歲後」的長者、「80後」的青年代表,約九成出席者要求長津免資產申報,包括一名75歲失明婆婆訴苦要求2200元長津。但有社福團體公布調查,指七成受訪者同意設資產上限。
長者嘆多年「死慳死抵」超上限
立法會就長津舉辦兩場公聽會,首場昨午4時半舉行,歷時近3.5小時,每團體限時發言3分鐘。不少長者慨嘆多年來「死慳死抵」儲錢,卻超出資產上限,又擔心記性差易漏報,「梁振英咁後生都漏報僭建,何况我有80幾歲﹗」
現年75歲的失明婆婆胡錦萍自言,過往儲起子女所予數百元家用及作少許股票投資,現有積蓄近23萬元,但儲蓄是用以支付長遠生活及「棺材本」。她每月靠1395元傷殘津貼維生,每月亦要花600元覆診醫治長期病,所剩無幾;她促請政府取消資產審查,並可獨立申請綜援或生果金等津貼,以改善生活。另外,有青年團體批評政府的做法分化長者,製造長者是年輕人包袱等負面形象。
機構調查:七成人同意設限
也有3個團體支持政府方案,認為申報才可幫助到最有需要人士。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總幹事曾永強稱,在10月12至15日進行電話隨機及街頭訪問的問卷調查,在1210個受訪者中七成人同意設資產上限。另有名為「集研網絡」的代表認為,政黨提出免申報的說法只為爭取民意,無考慮政府的財政能力。
張建宗回應時重申,長津申報機制不是以年齡,而是以經濟需要作基礎,將來扶貧委員會也會有專責小組討論退休保障事宜。立法會於下周一再有公聽會,屆時有近50個團體代表出席。
長者嘆多年「死慳死抵」超上限
立法會就長津舉辦兩場公聽會,首場昨午4時半舉行,歷時近3.5小時,每團體限時發言3分鐘。不少長者慨嘆多年來「死慳死抵」儲錢,卻超出資產上限,又擔心記性差易漏報,「梁振英咁後生都漏報僭建,何况我有80幾歲﹗」
現年75歲的失明婆婆胡錦萍自言,過往儲起子女所予數百元家用及作少許股票投資,現有積蓄近23萬元,但儲蓄是用以支付長遠生活及「棺材本」。她每月靠1395元傷殘津貼維生,每月亦要花600元覆診醫治長期病,所剩無幾;她促請政府取消資產審查,並可獨立申請綜援或生果金等津貼,以改善生活。另外,有青年團體批評政府的做法分化長者,製造長者是年輕人包袱等負面形象。
機構調查:七成人同意設限
也有3個團體支持政府方案,認為申報才可幫助到最有需要人士。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總幹事曾永強稱,在10月12至15日進行電話隨機及街頭訪問的問卷調查,在1210個受訪者中七成人同意設資產上限。另有名為「集研網絡」的代表認為,政黨提出免申報的說法只為爭取民意,無考慮政府的財政能力。
張建宗回應時重申,長津申報機制不是以年齡,而是以經濟需要作基礎,將來扶貧委員會也會有專責小組討論退休保障事宜。立法會於下周一再有公聽會,屆時有近50個團體代表出席。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