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角頭」一字,在台灣是不良聚合的代名詞,即是我們講的流氓、黑社會。
張四十三以「角頭」為自己的獨立音樂廠牌名命,已經表示了他的態度﹕地下的,邊緣化的,粗獷力量的凝聚。
台灣「角頭」的歷史沿革,以前以廟宇作為中心點,然,音樂難道不也是一種宗教?
志同道合的人,共享同一種生活形態,音樂不(止)是消費品。
張四十三就似是這幫人的頭目、領軍,讓台灣的獨立音樂殺出了一條血路,不止在台灣遍地開花,也讓台灣以外的人聽見。
他玩音樂、做音樂、發掘新的聲音,催生台灣夏季的音樂盛事「貢寮海洋音樂祭」,儼然是樂壇教父。
可喜的是成功沒有熏掉他的心,人到中年他仍然好玩、地道,問他音樂對於他是什麼,他會答﹕「音樂就是上廁所哼的一條歌而已。」
台灣獨立聲音 愈唱愈響
不用多講我們有多羨慕台灣的音樂圈了吧——主流有主流運作,獨立的聲音也唱得響亮。咱們當然有值得驕傲的香港之聲,如林憶蓮最近的新碟《蓋亞》讓人驚喜,明哥亦有音樂人的自恃和關懷,但年輕一代總是很難冒起。是業界不景氣或不爭氣?抑或是供與求的問題,消費者品位未到?香港樂壇選擇不多,着重包裝,金錢掛帥,淪為消費的模式,也純粹被當為娛樂而已。八卦周刊即使賣翻天,也沒多少人願意付錢買唱片。
在互聯網的衝擊下,音樂產業面對嚴峻困境是全球問題,張四十三如此分析台灣音樂近年的境况﹕「台灣以前的所謂主流,靠的是大公司,資金的來源全都來自國外。這幾年數位化以後,現在的人已經不買唱片,就透過mp3直接下載。數位音樂目前在台灣不是非常好,第一是我們的寬頻不夠寬,第二是下載的機制,消費者沒建立付款下載音樂的習慣。」
毋須攀附大公司
台灣過去一直着力發展電腦資訊產業,電腦擁有率雖然比其他地方都高,很早就開始接觸數位化,但四十三認為音樂始終沒有辦法與數位化變成一塊。收入大減,使主流唱片公司不願意投資太多在藝人身上,「以前的大公司可能一年捧10個藝人,現在經濟不景氣,可能一年只捧兩個,那其他新的創作者怎麼辦?」科技的進步,其實令到唱片製作變得輕易而舉,不少獨立音樂人都可自灌唱片,不一定要攀附大公司,「他們可以來『角頭』,或跟其他不太干涉創作的公司合作」。
媒體的開放亦有份催生台灣的獨立音樂﹕「台灣以前只有3家電視台,要看資訊的話只能靠電視或廣播,但近年電視、廣播、數位化也開放,我們可以自己找東西,不再依賴電視的接收。」資訊傳播的改變大大擴闊了樂迷的世界,四十三說﹕「不再是流行什麼大家都聽什麼,現在的市場是分眾,hip hop、indie、rock and roll、jazz……全部都有,令市場百花齊放,每個類型都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音樂的人所擔心的,是怎麼讓消費者看到他們?」
網絡推銷時代
數位化亦有來另一好處,只要好好利用網絡的平台,誰也可以自我推銷﹕「獨立音樂人有很好的創作力,缺乏的只是大公司的宣傳,資訊的方便令獨立音樂已可以做到這方面的事,所以台灣愈來愈多人投入獨立音樂,不僅開發的成本相對於大公司小,也做得很快樂,因為版權什麼都是自己的。」四十三認為改變不是來自消費者,而是創作人的心態,「『角頭』也是從零開始做出來,獨立廠牌的成功給創作人更大的信心,讓他們的生命力旺盛」。
開發賣錢的文創產業
香港的音樂人其實亦有利用這種新生態,以前有獨立音樂廠牌Sound Factory、DIY Music和G.I.G.,現在有Lona Records、維港唱片等。不少人亦自資發表唱片,有心前輩龔志成亦嘗試推波助瀾,籌辦「開放音樂」節目,但影響力總是流於小眾,最大原因是我們沒有台灣所有的——政府的大力支持。
尋找第二個經濟奇蹟
這方暗自羨慕,張四十三卻一點都不天真,他極了解政府對台灣文藝創意產業的支持,建基於現實考量﹕「說實在,政府永遠不把文化放在最前面,它不是最重要的,畢竟唱片工業未及其他西方國家般強大,但台灣最近幾年,一直在尋找第二個經濟奇蹟。」台灣早期的經濟奇蹟來自於中小貿易,政府曾投入非常多資源去資助軟體開發與數碼化產業,造成了十幾年前台灣電腦產業的發達。近年競爭愈演愈烈,優勢不再,張四十三解釋﹕「大陸和韓國開始用更低的成本去搶單子,政府也意識到了,會想怎麼辦?經濟政策要有反應,另找出路,政府嘗試從政策去想,台灣還有什麼可以跟人家競爭的?」這帶動了近幾年台灣的「文創」﹕「政府知道台灣有獨特文化,因為民族多元化,但過去幾十年卻一直在做漢族的東西,其實本地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拿出來給世界看,都是別人沒有的,於是開始大力推廣。」政府於主動連結、出錢、與業界商討,嘗試搞起文化產業。
最早投入的是電影,「台灣政府以輔導金的方式去幫助電影業,各出一半,這已經做了10年,這幾年政府開始與唱片公司連繫,問業界取計劃書。唱片的投入相對電影小得多,但效用大。以前流行音樂一直做得很好,因為音樂會帶動電影、廣播等其他行業,是重要的能量。所培養的人可以演戲,所以政府意識到台灣的流行音樂不能倒,它是所有的養分。」
台政府肯聽意見
雖然四十三重申政府並不是光從文化的角度出發,而是找尋一種東西可以結合當地文化的,變成收入來源和外交出口,但台灣政府的確願意聽取意見﹕「它意識到我們很苦,會問我們需要什麼,有什麼看法,而業界也在爭取。」他笑說﹕「這其實很划算,比花錢在國防好,反正炮彈會舊,戰機又貴,以前放在國防的錢有百分之三十,文化不到百分之二,現在觀念改變了,不太會打仗,所有政府願意花錢在文化上,也沒有花太多,用很省的錢,就可以幫台灣做好的文化保存和推廣。」
張四十三並沒有自詡,但顯然一個有眼光的推手亦是不可或缺的﹕「太難的、我不懂的東西,我不會碰;好聽的,我有興趣的,感人的,我會願意從背後發掘更多的故事,我享受這樣過程,最近我到了原住民的部落去,了解他們的生活。」他如此反思自己的音樂生涯﹕「我不是在做音樂,而是『玩』音樂,邊做邊玩,剛好可以賺錢,蠻隨性的。」
用官方資源創造機會
他一直很清楚自己做音樂的樂趣,在於尋找新的東西,「有些新人,開始時可能不那麼完整,沒有太多商業價值,我會覺的是一塊玉,我先來磨他」。他堅持不做其他人在做的事,「不然同質性太高,沒有個體,過幾年就看膩了,所以我不太會用明星。我說過『海洋』不是一個需要明星的舞台,他是一個創造明星的舞台」。他所舉辦的活動,大多循着這概念﹕「明星有他的方式去國外演出,我覺得香港很易看到明星,我反而想介紹台灣很local的、很棒的、很有味道的音樂給大家。」是次為「台灣月」籌備的「草根民謠音樂會」,也以此出發,運用了官方的資源讓一班台灣獨立音樂人來港表演,「他們長期在當地,也不會去巴結別人,我覺得我有這樣的平台,願意讓他們來香港,希望出國後他們的視野會變寬,帶來創作的改變。」
讓反抗態度成文化養分
請教他香港面臨的問題,他認為並不是香港人不接受﹕「而是沒有人好去規劃,沒有好的舞台跟氛圍去讓創作人成長。不是說台灣有多大的優勢,但我們一直願意把機會給那些沒有名但是有才華的歌手。香港長期都着重明星化,是很大的危機,媒體和消費者一直沒有打開心胸接受新的事物。」近數月香港市民忙着反抗政府的各種政策,張四十三覺得是改變的契機﹕「香港總是強烈的要靠近中國,這次的反中(反國教事件),如果我是一個文化部長或執行者,我一定會利用這種力量將它內化成香港人自己的養分,轉化成支持本地精神的東西,慢慢孕育出文化。其實你們以前有的,只是不太去面對,等到一股強大的浪衝過來,就緊張了,覺得不行。」
他希望我們反抗的態度夠強﹕「文化是很難被侵略的,台灣經過了兩次殖民,最先要改變的是語文,不准我們講台語,因為殖民者知道那是文化的根,所以香港要一直講廣東話,還有繁體字。」還要有屬於香港的獨立音樂。
認識台灣獨立音樂﹕台灣月 草根民謠音樂會
日期:今天
時間:下午3:00至9: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C區
查詢:www.taiwaninfo.org/festival2012.htm
文、圖 饒雙宜
編輯 方曉盈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