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兩代懸壺濟世 舊醫箱獻博物館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28日 06:35
2012年10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醫學會會徽上「維護民康」4個中文字,在醫生界就像箴言,原來是出自新加坡華僑醫生彭學高的手筆。彭醫生在港行醫45年,與任護士的太太推出診所與留產所結合的服務,並曾任香港醫學會會長。他的3名兒子在其耳濡目染下亦繼承其衣鉢,成為獨當一面的醫生。其中一名兒子,現年78歲的彭永福醫生昨在醫學博物館把父親的杏林之路娓娓道來。


為醫學會留四字真言

彭永福說,其父老彭醫生1900年在新加坡出生,在8兄弟中最為勤奮聰明,在當地一天主教英文中學讀書,因成績優異獲香港大學醫學系取錄,「當時港大水平十分高,很多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學生都希望到港大升學,差不多半班同學都是來自馬來西亞」。老彭醫生選讀了婦產科為專科,1929年畢業後,第一份工便是到東華三院當醫生,「就在那裏遇上一個美麗的護士學生方信真,即是我母親」。彭永福續說,父親與母親恩愛非常,婚後決定在一艘往南洋的郵輪上隨船做醫生護士,一邊行醫一邊度蜜月。


二人其後在油麻地彌敦道高信大廈開設「彭學高方二姑留產所」,2樓屬彭學高醫務所,3樓則為方二姑留產所,「當時孕婦不知為何,很怕去醫院生產,但我父的留產所正好又有醫生又有助產士」。留產所當時的顧客都是避風塘的水上人家及印度人,彭永福笑稱印度人「生養眾多」,經常令其雙親忙過不停。留產所內的孕婦大多順產,很少出現驚險情節,因彭醫生早已把有可能難產的孕婦轉介至醫院。有需要的話,彭醫生亦會帶備其專用醫箱外出應診,其後再找配藥師製造對應的藥粉。


子承父業 始於「生雞」

可是雙親忙碌工作,曾令彭永福小時無意「入行」,「以前沒太多娛樂,星期六最期望父親帶我們去游泳,但只要他一接到電話,大家便得放棄外出」。雖然如此,但他在耳濡目染下,漸漸對醫學產生興趣,見到父親不時收到客人「送生雞」作禮物,漸覺行醫是一件樂事。被問及為何不跟父親從事婦科,彭永福笑稱畢業後原亦選了婦科為首選,無奈因畢業人數不足,被派了去內科實習,最終成為內科醫生。老彭醫生在1972年退休,兩年後離開人世,享年74歲。彭永福昨日把老父的醫箱送給醫學博物館作一代名醫的紀念。


明報記者 丁灝嵐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