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劉雲山﹕意識形態主管力推文化改革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29日 06:35
2012年10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作為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宣部長,劉雲山在外間的形象並不討好,但他卻能在中共高層複雜的權力角逐中屹立不倒,而且還可能脫穎而出,在十八大更上層樓。既有人將劉雲山列入「團派」之列,也有人將他劃為「江系」幹將,這似乎從反面證明他是一名為中共各方勢力接受的人物。在劉雲山治下10年,中共一邊被指箝制新聞自由、限制資訊流通,另一邊內地網民人數已達5億,比美俄人口加起來還多,中國的形象宣傳片亮相紐約時報廣場,人民網等官方喉舌也以IPO(首次公開招股)上市。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誰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2008年12月25日,京奧剛閉幕3個多月,身兼中宣部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劉雲山在中央宣傳文化機構負責人座談會上作上述表示,一周後,中共「大外宣」戰略悄然啟動。


北京在2008年奧運傾全力打造微笑攻勢,但似乎未打動西方輿論的冷漠,相反,奧運前的拉薩「3•14」騷亂和劉曉波等人發起《零八憲章》,令中國的國際形象分不升反跌。於是,中南海決定轉守為攻。


指令加強中國傳播體系

2009年起,中國部署對外宣傳戰略,逐步建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大外宣格局,央視增設阿拉伯文、俄文頻道並重點推進數碼化,播出高清節目。央視手機電視進軍3G網絡視頻;新華社創辦英文新聞電視台,建中國版的CNN,全天候24小時向美國、歐洲、澳洲、非洲等地播送中國人視角的英語新聞節目;《China Daily》出美國版;國家形象宣傳片首輯在2011年亮相美國的心臟——紐約時報廣場。


劉雲山明言,提升中國傳播體系的能力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他對此下達的指令是﹕「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動我國主流媒體特別是中央重點媒體提高整體實力,逐步實現由國內發展為主、兼顧國際向國內國際並重發展轉變,建設語種多、受眾廣、信息量大、影響力強、覆蓋全球的國際一流媒體」。


出身新華社了解傳媒運作

他要求官方傳媒「提高新聞資訊的自採率、首發率、落地率,使我們的圖像、聲音、文字、資訊更廣泛地傳播世界各地,進入千家萬戶」,「充分發揮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積極作用,佔領資訊化條件下宣傳輿論的制高點」。這個出身新華社的宣傳官員,此時顯得頗為「內行」。


力推官媒文化團體上市

除了把中國的聲音傳向世界各地,劉雲山近年力推的另一件事是文化體制改革,與中共一向視傳媒為外人禁地大異其趣的是,這一波改革(簡稱「轉企改制」)是要將官辦媒體和文化團體推向市場。以往傳統媒體「改制」時僅將經營廣告部分引進民間和外國資本,與編輯部隔離,但人民網、新華網等十大新聞網站上市是將新聞內容採編製作全部「打包」,不啻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 其意義值得認真觀察。有市場人士分析,文化體制改革是內地最後一次「圈地式」大商機。


文化體制改革的最高主導者是主管意識形態的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但劉雲山是主要操盤手。他在去年11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文化體制改決議後表示,要把握難得歷史機遇,凝聚各方智慧力量,落實全會的戰略部署,開創文化改革發展新局面。他鼓勵各地「要以時不我待、奮發有為的精神,以狠抓落實、務求實效的作風」,推動文化體制改革。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