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約Zeno在中環見面,眼前的他跟四周很搭配,打扮時尚得體,符合了我們對建築師的期望,但傾談下去,便發覺他其實很不一般,到過近80個國家;旅行時間以「月」為單位;一個個刺激的地名:南極、古巴、黎巴嫩、敘利亞、巴基斯坦、伊朗、亞馬遜、盧旺達……都留下足迹;不喜歡多圖的旅遊指南,至今仍是死硬派backpacker,「拖篋,真係一次都無試過」。
「旅遊多了,其實數字已經沒有意思。」這是因為甫坐下,記者便問他究竟去了多少個國家。「因為許多地方已經重複去了。」像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南美,他已經去了又去。
Zeno的旅遊CV,就是不簡單。2001年花4個月,從中國經陸路走到中東;2003年用10個月環遊世界;2006年花半年從西藏出發,沿陸路經尼泊爾、過印度,再飛遊非洲。前年,則去了英國讀書——「旅行多了,都想試試在異地生活,於是到倫敦修讀Architecture,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isation碩士課程」。建築是他本行,旅遊是他的嗜好,這年的讀書讓他體會更深,「旅遊時看建築,的確看到文化身分」。所謂的建築,並不單指一座座建築物,「文化認同不一定以民族做單位,一條街或一個社區都可以有身分。香港現在所謂的保育,大多只保留一座建築。倖免於難的舊樓往往已經沒有味道,也沒有意思了」。他讀建築,卻又體會到:「最有趣的建築,往往是沒有建築師的作品,因為用者按需要改建,那些設計既具創意,又側寫了文化與歷史,已經毁掉的九龍城寨便是好例子。」
風景以外 看國際關係
文化與歷史時刻影響一個地方的景觀,旅行去得多,Zeno看到的已經不單是風景,「還看到了國際關係」。例如中非的盧旺達,「盧旺達有名的大猩猩,因為太貴最後沒去看,反而參觀了大屠殺紀念館」。1994年盧旺達爆發大屠殺,胡圖族與圖西族武鬥,三個月裏約有100萬人被殺。「由於兩族人混雜生活,所有人都牽連在紛爭內,謀殺鄰居、朋友、同事……在2006年我去的時候,事情平息了12年,受害者與謀殺者一起存活下來,在巴士上我不禁想,殺人的就在旁邊嗎?」為什麼聯合國不介入?他問,然後立刻補上答案:「就因為這個國家沒有資源。」
跟尋常打工仔不一樣,他不愛用長周末連公眾假期去旅行。「我為什麼想去旅行?就因為想離開香港,看不一樣的東西,所以我不會去完曼谷又去曼谷。」他其實不介意重複,「現今城市發展快,相隔五年再去,面目已經不同,但我更喜歡看有歷史的地方」。
邊遊邊計劃 誤闖「過去」
Zeno經歷豐富,旅遊計劃卻相當隨意,也不會定下每兩三年要去一次長旅行,「剛巧想轉工吧」,沒有回來上班的壓力,他的旅途起程時通常只有個大概,也沒有死線歸期,總是邊走邊讀指南邊計劃,像在非洲,他便去了本來聞所未聞的厄立特里亞(Eritrea) 。厄立特里亞接連紅海,曾屬於埃塞俄比亞,歷史上曾受多國入侵,19世紀末時是意大利殖民地,1951年經聯合國安排,與埃塞俄比亞成為聯邦,卻在1962年被埃國吞併,激發持續30年的戰爭,至1993年終於獨立。
「墨索里尼想在東非建立意大利王國,委派大量建築師前去厄立特里亞,建設許多意式現代主義建築物。」後來厄立特里亞多年打仗,城市發展近乎零,「它有點像(古巴首都)哈瓦那,來到時像回到過去,例如打保齡球竟然是人手執樽。它的首都很漂亮、古典,現代主義的設計好pure,好靚,由於深受意大利影響,咖啡和pizza都非常美味。這是我在非洲裏看過最漂亮的城市」。
多年來,Zeno一直堅持揹背囊:「它很方便,雙手能活動自如。」當然「揹背囊」不單是背個大包,他還奉行背囊友精神,「旅行盡量省,雖然會吃當地出名美食,但總是坐公車,住hostel。或許因為香港生活舒服,旅行便想換生活模式,旅程看似辛苦,其實好得意」。
省錢精神 爭南極買一送一
去年他再接再厲,和朋友去南美和南極。南極旅遊向來貴,他當然繼續發揮背囊友的省錢精神,「到預計出發日前的兩三星期,我們才發信船公司,問有沒有last minute優惠」。結果回覆不是額滿,就是無折扣,唯一提供的也只有九五折,每人需花1.2萬美元。「十萬(港元)太貴了,我們都決定放棄,誰知對方竟然問我們多少預算。」最後爭取到買一送一優惠。
他出入中東、非洲,問Zeno有沒有驚險旅程?他想了又想:「沒有。沒被打劫過,最驚險的總是出入境過關。」他說,許多非洲國家在香港特區護照網頁上寫明免簽證,來到卻遇到諸多阻撓,像他從馬里飛往摩洛哥,多番折騰,不是被問要簽證,就被懷疑是假護照。「這些經歷令我以後出入境時,總是忐忑不安。」歸根究柢他認為「跟香港人少旅行有關,人家不認識我們的護照」。
「香港其實無旅遊文化。」他慨嘆。「香港人常常追求穩定生活,認為事業工作很重要,不會放下工作去長旅行。」雖然他認同後生一代比較願意旅遊,不少人參加working holiday,社會的旅遊風氣看似改善,其實暗湧處處——「我們小時候,電視還有《寰宇風情》、《大江南北》等節目,講異地風土人情,但現在的旅遊節目,卻似乎總是講食」。
是的,我們的旅遊資訊愈來愈多,但社會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呢?
旅遊面面觀
1. 旅行必帶的東西?
媽媽給的出門利市,是我的幸運符。
2. 旅行必做的事?
收集當地硬幣及低面額紙幣。
3. 最想跟誰去旅行?
喜歡揹背囊的朋友,但他們愈來愈少……
4. 最懷念的旅程?
2001年與朋友由中國陸路走到中東,花幾個月遊甘肅及新疆、巴基斯坦及伊朗,在德黑蘭分道揚鑣。之後我忽發奇想,用剩餘的錢獨自到敍利亞、黎巴嫩、也門及土耳其,這是我第一次的獨自旅行。
這趟旅行一開始就沒有固定行程,也不設回程時間,邊走邊計劃,簽證也是在當地申請,所以很Exploring,感覺很自由很爽。由於沒有期望,也沒有失望,亦特別多驚喜,我看見回教文化、戰後遺城,跟當地人有很多接觸,也認識很多背囊友。我開始關心中東問題、世界關係的千絲萬縷。漸漸我發覺,旅行是要認識當地的文化歷史,接獨當地生活,明白文化差異。這次除了改變我的旅行態度外,還改變了對很多事情的看法。
5. 最可怕的旅程?
沒有可怕的旅程,最可怕是沒有旅程。
6. 最喜愛的地點?
中東。即使在文化、宗教、政治各樣衝突與制約下,仍能見到最真摯的笑容。
7. 最喜愛的旅遊書籍?
昔日的Lonely Planet。舊版排版簡單,多字少圖,未到當地前會給人充裕的幻想空間,令旅程多了探險味道;現在的新版,實用住宿飲食資料多了,但歷史背景環境描述相對少了,也有太多不華不實的圖表,感覺內容不及從前實在。
8. 旅途座右銘?
「The best is yet to come!」,每個旅行都應該有些遺憾,才會有再造訪的原因。
文:黃潔玲
編輯:顏澤蓉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