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育兒百科﹕老師禁出聲阻娃娃學語?(0-4歲)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31日 06:35
2012年10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17個月大女兒開始牙牙學語,我們覺得是上Playgroup的好時機。怎料第一課就非常失望,因為老師總叫孩子「——」 ,看見女兒當下變得噤若寒蟬,實在不好受,這樣會否阻礙孩子學說話呢? 現在好像要先等大人批准才可以說話,很擔心她會患上失語症,請指教。


失語症通常指因為特定腦區患病受損,喪失使用語言能力或局限了語言能力,引致語言表達障礙。根據家長簡單的描述,孩子現在說話小心翼翼,與選擇性緘默(Selective Mutism)的情况較相似,意指孩子選擇在某些特定情况或環境下保持沉默。不過這兩項徵兆必須明顯而持續,並經專家嚴格評估和驗證,才能確定。


根據我們的經驗,小女孩這次不甚愉快的經歷,對她來說可能只是一時陰霾,看見老師和其他在場人士的不悅表情,可能比被「」留下更深刻印象。這年齡孩子的記憶力和專注力都不強,不快經驗難以產生明顯而持續的效果。


莫急糾正 鼓勵輕鬆溝通

想推動孩子語言快速發展,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與她進行有意義的交流,讓孩子感到你在意她說的話,並鼓勵她多作交流。過程中要耐心理解孩子的說話,發錯音或意思不全時,別要求重複說出正音或糾正錯誤,過程中也要避免質問和命令,例如「你應該說『杯』」、「這是什麽?說呀」,別以為可加深印象,實際令孩子感到壓力很大而害怕,不想再說。家長應按她的程度,以清晰的聲音重複示範一次。例如她要杯子,但說成「背」;她不像要拿來玩,而是想喝水,爸媽就可以拿起杯子,把她的話重複一次:「要杯?」當她示意「是」,就可以作飲水樣子再問:「要喝水?」令孩子投入簡單對話中。


不用BB話 示範正確說法

此外,家長不必刻意用BB話跟孩子交談,大人的角色是示範正確的說話方式,例如孩子要「水水」,家長可以回應:「這是你要的水。」雖然有點繁複,但能讓孩子學會使用正確的詞語。


參加Playgroup有助孩子在社交和人際溝通上開眼界,但需按孩子的能力和需要,選擇適合的小組。例如剛牙牙學語和開始接觸外人的孩子,和同齡小朋友玩輕鬆的唱遊小組,比授課形式的小組合適,能盡情說說唱唱之外,也較少管束,相信孩子能更快把握語言的運用,並更有信心與人對話、溝通。


資料提供﹕啟言堂言語治療及健康訓練中心言語治療師魏家欣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