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困擾全球市場已有一段時間的三大投資風險 —— 美國及全球經濟放緩、歐元區危機持續,以及中國經歷周期性增長減慢,今年情况加劇。風險資產及槓桿水平較高的市場難免受到影響,最終承受價格下行壓力。因此,投資者的憂慮並非沒有根據,而是合理不過。
首先,對於歐元區多國政府「勉強應付」危機的手法,以及債務問題揮之不去卻無明確長遠解決方案,投資者感到絕望,亦認為歐元區多國政府「勉強應付」危機不善,進度緩慢。與此同時,經濟專家下調了歐洲經濟增長預測之評級,亦可能為歐元區帶來不利影響,令經濟步入衰退。
歐債解決進度緩慢 美消費信心呆滯
其次,美國經濟活動持續減慢,影響全球資本市場,令投資者看淡後市。企業及消費者信心呆滯,主要經濟數據亦出現放緩。此外,去年第4季的債務上限,以及今年第4季的財政懸崖問題,亦拖累投資者情緒及股市走勢。
再者,對於內地經濟「硬着陸」的憂慮不時困擾環球資本市場,令大眾商品價格波動,尤其在中國近年對商品需求龐大的情况下。投資者的憂慮合理,因為中國已連續錄得6至7個按季下跌的GDP數據。雖然投資者深明中國政府亦須帶動當地經濟重新平衡,但卻質疑當局能否及時推出適當措施,以應付持續轉淡的市况及增長趨勢。
回顧今年春季結束後,有兩大催化劑逐漸扭轉股市處於低位的劣勢。今年7月底,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明會「不惜一切」,在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及歐洲金融穩定機制的能力範圍下,防止歐盟分裂。實際上,歐洲央行行長已為全球投資者提供無上限的擔保,以承擔更多投資風險。加上美國政府表明會注入更多流動資金,投資者亦決定不再挑戰聯儲局或歐洲央行等金融權威,令股市的價格、估值及市場氣氛從低位回升。
復蘇迹象明確 投資者才見曙光
只做持長倉的機構投資者,如採取中線投資期,在衡量兩種資產的風險回報潛力後,便開始將資金從零風險的資產轉至風險資產。短期內,經濟阻力如有任何變化,亦可能會導致市場出現調整。只有當市場明確步入復蘇階段,投資者才可初見曙光。
楊計志
巴克萊亞洲區研究 經濟及策略部主管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