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星期分別參加了兩個與客戶有關的聚會,都與回饋和捐贈有關。兩位都是非常熱心的香港人,與他們對談,都有着一些體會。
與多年前一般的慈善捐贈不同,新一代的善心人,除了一些直接的支援外,他們愈來愈學曉怎樣利用自己的財富、關係、長遠目光去對一些項目作出支援,藉此去改變社區,改變生命。
不要以為這些都只是家財萬貫的人,只會捐,不會「搵」。相反,新一代的善心人,大部分都是投資精明的管錢老手。他們認為錢管得好,才有機會對自己喜歡給予支援的項目有持續性。
除了對自己在管錢上有嚴格的要求外,他們對慈善項目的素質要求也同樣的高。新一代善心人的想法是,你們需要資金,你們就必須爭取。項目必須有詳盡的生意計劃,透明度高,每一段進度都有清晰目標,要有方法量度成效。不錯,不要以為做善事就一定沒有商業成分,要項目有持續性,運作的模式必需有「捱得下去」的前景,斷不能張開手板永遠拿錢。如運作失衡,屢教不改,錢就會斷。
事實上,我認識的新一代善心人,他們做捐贈都比較有策略性,都比較「有型」。他們對打算給予支援的項目,都會去尋根,希望找出問題的源頭,不會只會光送錢出去。當給予支援的項目一路運作下去得到認同的時候,最終目的就是把項目交回政府手裏,把好的慈善項目在政府的支持下繼續下去。
捐贈也要尋高「回報」
我認識一些西方的新進慈善家,他們認為每一項捐贈其實是一個「投資」,「投資的回報」不是在金錢上的,而是看項目對社會的感染力多少。但也有一些真的是專搜尋高回報的捐贈。而且愈高愈好。高回報可以真的是有商業性的,因為有商業成果的都會引來注目,繼而吸引人才參予,製造就業,最終這個「投資」能改善社區。
「有型」的慈善家並不一定是年輕有為那種。我心目中最「有型」的一位已是年屆80高齡的老人。你可能會以為我是在說巴菲特。估錯。
記得在一次與一班客戶的孩子分享金融知識的講座上,我提到福布斯在過去從1982年到2008年,美國最富有的400名人士名單當中,只有31位一路都在名單上留着,從未掉下來一次。其他掉下名單的一般是因為資產過度集中,或者是借貸太多,當巿場逆境時,財富就被摧毀。但其中有一位脫離這富翁名單的不是因為什麼資產過度集中,也不是因為甚投資失利,而是他都把自己的財富在他有生之年,有策略地在30年間統統捐贈出去。你說他這樣捐是不是很有膽色,很有型?下周再談他是誰。
(本文中所述觀點為彭順德先生的個人觀點,可能與摩根大通及其附屬機構其他僱員的觀點有所不同。)
彭順德
摩根大通 私人財富管理 香港市場主管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