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只靠市場無法減收費 積金局推ETF強力介入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05日 06:35
2012年11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強積金半自由行開始實施,本以為一場管理費減價戰會正式開始,然而公眾見到的只是高昂管理費輕微回落,舊客戶更難以受惠。祈求向來依靠收取超高管理費過活的積金商自動減費,根本不切實際,強積金管理局應盡快強力介入,主動推出簡單及低收費的強積金產品(如指數ETF),讓市場真正有所選擇,亦以此作為手段迫使其他積金商盡快減費,把血汗退休金還給打工仔女。


期望商界自動減費

遙遙無期不切實際

強積金推行12年,表現差劣,管理費又超高,早已淪為「吸血鬼」的代名詞,不斷蠶食打工仔女的血汗錢。過去業界總是諸多藉口,說什麼計劃才剛實行,資金池不夠龐大故無法減費,又說只要引入競爭即可令收費下調,但現實卻完全是另一回事﹕12年下來管理總金額已增至近4000億港元,管理費依舊沒大變動,積金局推動半自由行也一波三折,社會本來期望一場減價戰會出現,卻事與願違。


據本報上周報道,多家大型強積金服務供應商推出的所謂優惠,只為新客戶或現有客戶的新開立「個人帳戶」提供管理費回贈,現有客戶的戶口優惠少之又少。業界或許會辯稱「半自由行」只推出了數天,不宜過早下判斷,但縱觀業界過去數年的表現,加上由數家經營商壟斷的情况不變,由「半自由行」變成「全自由行」引入全面競爭一事只會遙遙無期,管理費大幅下調至與外地合理水平看齊,機會也實在微乎其微。


公眾的容忍已到了極限,既然寄望積金商自願減費的願望極可能落空,積金局此時大力介入,以各種手段迫使積金商減費,並不為過。


本報上周五報道,積金局董事會正研究改革方案,建議政府成立公營、非牟利的強積金公共受託機構(public trustee),提供一系列「簡單、安全、低收費」的強積金計劃產品,作為強積金行業的基準,推動業界推出低收費的同類產品,亦為打工族提供安全港(safe harbour)。由於目前強積金受託機構以商業運作,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欠缺為公眾提供簡單安全而低收費的退休金投資產品的誘因,積金局的改革方向正好刺中問題核心,從公眾利益而非商業利益的角度出發,設計強積金產品,為市場增添選擇,亦可藉此迫使商業機構減費。


不過即使是由積金局推出強積金產品,也面對以什麼金融產品作投資對象的問題。快將退休或取態保守的人,大都渴望投資以穩健定息收入的債券為主,但香港債券市場並不成熟,產品選擇不多,而香港市面上自動追蹤大市指數、毋須支付基金經理高昂薪酬的指數基金產品亦屈指可數,據消委會報告指出,523個強積金基金中,只有19個指數基金,數量不足4%,令市場欠缺足夠的代替品。


積金管理費過高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基金須由基金經理積極買賣(主動基金),故要支付基金經理薪酬,事實上,過去投資界總有一個迷思,認為總有高人能有獨特的投資眼光「跑贏大市」,故支付管理費也物有所值,但這個迷思應要打破。


根據調查公司的數據,截至10月18日,47隻港股基金中,今年回報能跑贏恒指的不足一半,只有21隻。研究股票及經濟近30年的恒指公司董事總經理關永盛上周一在本報刊出的專訪中就指出,最好的投資方法,其實就是「被動投資」,即買指數基金,因為「即使是星級基金經理,也不能持續beat the market(跑贏大市)」。


為市民退休保障籌謀

政府「出招」毋須手軟

事實上在美國也有調查有同類的發現。有關美國投資市場的長期研究顯示,七至八成互惠基金(即由基金經理運營的基金)均跑輸指數ETF,而由電腦跟蹤指數的ETF更可節省大量基金經理的薪酬。由此可見,積金局主動推出與股市指數掛鈎的ETF,為退休投資提供更多可行、以民為本的選擇,絕對適合。


積金局介入市場的理據已非常充分,因為靠市場競爭讓積金管理費回落,只會是緣木求魚。如果積金局出招亦無法令市場收費回落,政府當局更強力的介入,甚至另起爐灶,相信社會大眾也願意考慮。為市民的退休保障籌謀,政府毋須手軟。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