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這兩周,上海天廚味精廠舊址將被拆遷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1923年吳蘊初與張逸雲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味精生產企業——天廚味精公司,打破了日貨「味之素」的壟斷,成為民族工業史上一段佳話。這幢被列入拆遷範圍的舊廠房位於黃浦區順昌路,天廚於1924年遷入該處,1966年遷走,幾經易手,如今已不營業。
本地傳媒質疑,該建築被列入上海4422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點」,為何仍納入拆遷範圍?黃浦區文化局表示,由於尚未正式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因此還不算法律意義上的文物保護單位。
當局拆遷 昔為民生今為利益
一句「不算法律意義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就讓它差點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實在讓人唏噓。二十多年前上海剛有「拆遷」一詞時,多為市政動遷,目的在於改造危舊房屋或新建道路,對民生的意義很明顯。但如今,拆遷的天平愈發向着「利益」傾斜——開發商可以賺錢、地方政府可以賺政績。被拆除的建築也從最早的貧民區,逐步變為仍在使用中的民宅和廠區,甚至是文物建築。
與西安、北京、南京這些古城相比,上海的歷史太短了。但就是這一百多年的開埠史,卻濃縮了近代中國在經濟、文化、工商業各方面從屈辱、到抗爭,進而獲得成績的歲月,而這些老建築恰恰是對當年最好的見證。誠然,天廚廠舊址不像外灘萬國建築群那樣蜚聲中外,也不像上海音樂廳、美術館那樣令人矚目,但它也是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見證。
遺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那麼輕易地拆除這些承載着歷史的建築又意味着什麼呢?上海的發展史並不長,難道這就成為了它可以被拋棄的理由嗎?換個角度看,偌大的一個上海灘,真的連百多年的歷史都無處安放了嗎?
謝天謝地,經過媒體曝光,對天廚的拆遷已被叫停。現時尚未知最終的結果會是怎樣,但如果不擺脫「為利益拆遷」的思路,天廚不肯定不會是最後一個面臨拆除風險的文物建築。
高健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