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筆者從來不相信,央行印銀紙可以印出個未來。但日本央行偏偏不信邪,屢屢犯禁,憑恃的是擁有持續強勢的日圓,以及財力強大的日本大型金融機構作後盾。
央行量寬 未惠及實體經濟
日本經濟多年通縮、日圓強勢打擊出口業,這兩大理由已足夠讓日本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為所欲為(準確地說應該是有足夠理由讓日本政府介入貨幣政策)。
上周二日本央行再加碼量寬11萬億日圓,當中10萬億用於購買日本的JGB長債與短期國庫票據,目的好簡單:希望持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最終令長期通脹回復至1%目標。但要達致通脹目標,先要弄清楚到底日本多年通縮因何而起。
不少分析認為,日本央行不斷印銀紙仍製造不了通脹,源於新增的貨幣供應根本一直停留在銀行體系之中,未曾流出「大街」。日本大型銀行以本土商業與民間貸款需求疲弱為由,名義上把來自央行的「便宜錢」用於買入更多的JGB(日本國債)賺取定息收入,實際上有為政府債務買單之嫌。結果出現的惡性循環是:央行不斷印銀紙但對經濟復蘇沒幫助、銀行靠定息收入吃老本,融資市場一潭死水。
倘要真正達致通脹目標,唯一的辦法是確保銀行在量寬計劃中獲得的「便宜錢」,以貸款形式流出「大街」,惠及實體經濟。日本大型企業今年積極進行海外收購合併,似乎正是這個環境下催生的特別現象。
日本第三大流動電訊商軟庫計劃鯨吞美國第三大流動電訊商Sprint Nextel;據軟庫創辦人孫正義所講,涉及這宗收購的現金代價部分,完全是瑞穗金融牽頭的銀團主動「送上門」,軟庫借入的一年期相關貸款,年息只不過1厘至2厘左右!
廉錢充斥 日企四出併購
日本不少大企業早已摩拳擦掌,瞄準海外的收購合併機會,今年較受注目的包括綜合企業伊藤忠收購美國能源商Samson、廣告商電通收購英國媒體公司Aegis,以及化工企業旭化成收購美國醫療設備公司Zoll Medical等。今年日本企業累計海外併購總額已經突破1000億美元,以目前1美元兌80日圓左右計算,涉及的資金超過8萬億日圓。就算當中只有一半來自商業貸款,亦達到4萬億日圓之眾,接近最新一次量寬規模的三分之一。
欲藉推跌日債 遏制日圓
日本金融機構積極配合日本企業進行海外併購融資,固然可取。不過,日本銀行在追逐資金更高回報之時,自然需要面對風險上升的代價。尤其是日本銀行今後對日債的興趣可能逐漸減褪,對日債市場可能是一個不良信號。日債與日圓關係息息相關,當日債市道轉差,日圓匯價有可能轉勢走弱。或許這也是日本政府與央行已計算好製造通脹的一部分元素。
除了海外併購之外,歐洲一線大型銀行因歐債問題與新資本要求,明顯有撤出新興市場的迹象。這也是日資銀行一次拓展海外市場的絕妙良機。不過,日資銀行這些行動最終能否為日本扭轉通縮,帶來通脹,尚待時間驗證,但最大受益者肯定是那些待沽或尋求融資的歐美企業。
王冠一
冠一資產管理首席策略師
www.wongsir.com.hk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