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短腸綜合症患者長期依靠靜脈點滴輸注營養,令生活大受限制,有醫院引入延長小腸手術,令患者腸功能倍增,可望成病人福音。曾經不能出外活動吃薯片漢堡的患者,康復後終可拔除營養導管四處走動,更完成多年心願與家人到外地旅行。
伊利沙伯醫院外科顧問醫生梁偉業表示,初生嬰兒的小腸約長200厘米,但短腸綜合症患者因先天性潰爛等問題,手術後小腸長度只等同正常人的半成至一成,令成長過程中不能進食正常食物,僅能依靠靜脈導管輸注營養配方,故難充分吸收營養,長久下更有可能損耗肝功能。
僅靠點滴輸營養
過往短腸症嚴重患者只能以小腸移植等手術改善消化功能,惟伊利沙伯醫院於2008年首次從美國引入「橫切小腸成形術」,手術將小腸如「風琴」般拉長,令其長度倍增,從而多獲五至七成腸功能。伊院至今已成功為4名病人開刀,其中1人更毋須再輸注靜脈營養液。
現年18歲的嘉寶是本港首個進行橫切小腸成形術的短腸綜合症患者,她於1歲半時因驗出腫瘤而須切除大面積的小腸,10多年來只依靠體外的靜脈導管輸注營養,每次想吃漢堡薯片也被母親制止;至2008年先後進行兩次延長小腸手術,小腸長度倍增至40厘米後終於康復,現時可小量進食,如飲奶及營養師餐單,並靠藥物及其他配方調理身體。
「不用再攬住條喉」
負責照料女兒嘉寶起居的李太坦言,過往嘉寶的病症是她的生活重心,每次為女兒打點滴時都怕出現血管感染,又時常擔心女兒在校生活,令其長期壓力過大,但手術後女兒「不用再攬住條喉」,更可完成多年願望,一起到海南島旅行,且在校內運動會更參加跳遠、親子跑步等項目,直言「生活唔同晒」。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