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港獨」爭議經過8年多的沉寂後,再度引發香港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比較前後兩次「港獨」爭議,不難發現兩者之間有許多共通之處,而第二次發生在回歸15年的今天,則不得不令人擔憂。
首先,兩次「港獨」的爭議都是因北京高官批評香港社會存在「港獨」傾向而引發的。第一次發生在2004年5月,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所長朱育誠批評在政制發展問題上,有些人挑戰中央的權威,企圖把香港變成獨立或者半獨立的政治實體,朱育誠的言論帶動了香港社會首波有關「港獨」的議論;而今年的這一波則是國務院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根據早前遊行隊伍中有人持英國統治時期的香港旗等事例,指出「港獨」勢力「如病毒蔓延」。
還有一個共同點,兩次「港獨」爭議出現的時期,都是香港社會對中央政府高度不滿的時期。8年前的那一次,正值「普選」議題炒得如火如荼,民主派夾着主流民意要求在「2007」、「2008」實行「普選」,引發北京高官對其目的的質疑。而今年「雙非」、「蝗蟲論」以及「反國教運動」等一波接一波,回歸15周年前夕公布的港大民調也反映了市民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跌到回歸以來的新低。
誠然,香港社會並非不存在「港獨」傾向。在2004年「港獨論」發生後,筆者與港大在翌年合作的身分認同調查中,加入了對「港獨」的看法。調查結果連續3年顯示,約兩成香港市民贊同「獨立」。
重點是應如何解讀香港社會的「獨立」傾向?筆者以為「港獨」問題不會愈演愈烈,事實上香港至今並不存在支持「港獨」的政黨。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要做的是客觀認識造成「中港矛盾」的諸多原因,同時制訂出有效到位的政策,從根本上化解回歸以來「一國」與「兩制」之間日益突顯的種種矛盾。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學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