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200多位中學校長歷史性地站出來,於立法會門外發聲,促請政府採納學界共識的「321可加可減」方案,彈性調節中學每班人數,力保中學教育生態平穩健康。
若以為教育界爭取的是「保飯碗」,錯矣!說出這等話的,若來自教育局或自認熟知教育的報社主筆,簡直是對教育工作者的侮辱!
香港的校長和教師,都是默默地幹的一群,他們大多寧願自己再辛勞些,也不慣用抗爭方式向政府爭取資源。在此,筆者欲為中學教育向政府討債。
須於本月內清還的第一道債
升中人口在未來4年急跌1萬多,跌幅幾近兩成,至2017/18學年卻開始顯著回升,且在幾年間回升至現有水平。學童人口大幅波動,對學界造成極大震盪。單計明年,若以每班派34人換算,將有近160班蒸發掉,數十間中學將飽受縮班、甚至殺校的威脅。但問題是,這些學校根本就不是因為辦學不善而須承受減班或者結業之苦,究其柢因,只為港府無力作出有效的人口規劃。
學童人口急跌就儼如一個巨浪衝向中學教育,若處理不當,中學教育必受重擊,而最先受創的是所有服務第三組別學生的中學,最受影響的是在這些學校就讀,能力最弱、困難最多的學生。若論最受影響的教師,將會是大批近年入職的年輕教師以及有志投身教育界的準教師。形容未來為香港教育界的生態大災難,絕不為過。
處理這人口波動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從派位入手,按照升中人口的波幅調節每班人數,讓各中學能大致保持現有的班級結構。但教育局對此建議卻一直採「拖字訣」,只推出降低開班線等措施,這些措施看似優厚,實質上只是坐視學校遭受重創,然後方施予急救服務盡量讓瀕死的學校死不了。筆者實在難以理解,執掌政策的官員何以能用這種態度來處理教育事務?
筆者說這是一道政府要還的債,乃因為特首在競選政綱早已列明「為紓緩部分學校在短期內收生不足的壓力,容許學校更大彈性決定初中班級人數(30至35人)。」學界共識的方案正是在未來3年逐步將中一每班人數彈性下調至30人,待人口回升時再回復現有水平,這方案亦已在特首公布參選後即送予特首參考,因此,教育局實在有責任在本月下旬召開下學年派位會議前,向中學教育繳還這道欠債。
經已拖了好幾年的第二道債
第二道債,是遠在新高中學制開始之時,經已欠下的。
在四五年前,當新高中學制尚未正式推行,教育局向中學校長簡介由2009/10學年開始的常額教師人手計算新方法。當時,很多校長已表示給予新高中的教師人手不應遠較給予舊學制高級程度會考的為低,但教育局官員卻說編制安排暫時不能改變,待新學制正式開展,局方會作檢討。
新高中課程廣而深,不但重視知識的傳遞,更着重技能的提升,並且大量增加校本評核,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獨立專題研習,這絕不是舊學制的中學會考課程可比擬。再加上在新學制下,應考大學入學試的學生能力差異遠較舊學制的為大,前線教師真可謂疲於奔命。而學生在面對艱深課程以及各種升學選擇時所產生的徬徨與無助,相信廣大高中學生及其家長都感受良多。
到底教育局欠了新高中教育的債項共有多少?就以今學年為例,高中每班38至40人,班師比為1:2,若高中每級4班,全校高中12班472人,獲派的常額教師為24人。但若以去年舊學制下就讀中六至中七的教師編制來換算,每班學生30人,班師比為1:2.3,該472名學生應可得到36.2位常額教師的照顧。教育局節省了的這12.2位教師,其工作量由誰來承擔了?教育質素如何能保持得了?
在過去兩年,學界不斷要求教育局盡快履行承諾,檢討常額教師人數,但每趟都是落空,教育局就連交出檢討時間表亦欠奉。誠信是溝通與合作的基礎,筆者敦請政府當局盡快繳還對中學教育的欠債,還眾多將近筋疲力竭的教師一些合理的休息時間,還眾多無法到國際學校或海外升學的基層學生一個優質的教育。
作者是中學校長
若以為教育界爭取的是「保飯碗」,錯矣!說出這等話的,若來自教育局或自認熟知教育的報社主筆,簡直是對教育工作者的侮辱!
香港的校長和教師,都是默默地幹的一群,他們大多寧願自己再辛勞些,也不慣用抗爭方式向政府爭取資源。在此,筆者欲為中學教育向政府討債。
須於本月內清還的第一道債
升中人口在未來4年急跌1萬多,跌幅幾近兩成,至2017/18學年卻開始顯著回升,且在幾年間回升至現有水平。學童人口大幅波動,對學界造成極大震盪。單計明年,若以每班派34人換算,將有近160班蒸發掉,數十間中學將飽受縮班、甚至殺校的威脅。但問題是,這些學校根本就不是因為辦學不善而須承受減班或者結業之苦,究其柢因,只為港府無力作出有效的人口規劃。
學童人口急跌就儼如一個巨浪衝向中學教育,若處理不當,中學教育必受重擊,而最先受創的是所有服務第三組別學生的中學,最受影響的是在這些學校就讀,能力最弱、困難最多的學生。若論最受影響的教師,將會是大批近年入職的年輕教師以及有志投身教育界的準教師。形容未來為香港教育界的生態大災難,絕不為過。
處理這人口波動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從派位入手,按照升中人口的波幅調節每班人數,讓各中學能大致保持現有的班級結構。但教育局對此建議卻一直採「拖字訣」,只推出降低開班線等措施,這些措施看似優厚,實質上只是坐視學校遭受重創,然後方施予急救服務盡量讓瀕死的學校死不了。筆者實在難以理解,執掌政策的官員何以能用這種態度來處理教育事務?
筆者說這是一道政府要還的債,乃因為特首在競選政綱早已列明「為紓緩部分學校在短期內收生不足的壓力,容許學校更大彈性決定初中班級人數(30至35人)。」學界共識的方案正是在未來3年逐步將中一每班人數彈性下調至30人,待人口回升時再回復現有水平,這方案亦已在特首公布參選後即送予特首參考,因此,教育局實在有責任在本月下旬召開下學年派位會議前,向中學教育繳還這道欠債。
經已拖了好幾年的第二道債
第二道債,是遠在新高中學制開始之時,經已欠下的。
在四五年前,當新高中學制尚未正式推行,教育局向中學校長簡介由2009/10學年開始的常額教師人手計算新方法。當時,很多校長已表示給予新高中的教師人手不應遠較給予舊學制高級程度會考的為低,但教育局官員卻說編制安排暫時不能改變,待新學制正式開展,局方會作檢討。
新高中課程廣而深,不但重視知識的傳遞,更着重技能的提升,並且大量增加校本評核,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獨立專題研習,這絕不是舊學制的中學會考課程可比擬。再加上在新學制下,應考大學入學試的學生能力差異遠較舊學制的為大,前線教師真可謂疲於奔命。而學生在面對艱深課程以及各種升學選擇時所產生的徬徨與無助,相信廣大高中學生及其家長都感受良多。
到底教育局欠了新高中教育的債項共有多少?就以今學年為例,高中每班38至40人,班師比為1:2,若高中每級4班,全校高中12班472人,獲派的常額教師為24人。但若以去年舊學制下就讀中六至中七的教師編制來換算,每班學生30人,班師比為1:2.3,該472名學生應可得到36.2位常額教師的照顧。教育局節省了的這12.2位教師,其工作量由誰來承擔了?教育質素如何能保持得了?
在過去兩年,學界不斷要求教育局盡快履行承諾,檢討常額教師人數,但每趟都是落空,教育局就連交出檢討時間表亦欠奉。誠信是溝通與合作的基礎,筆者敦請政府當局盡快繳還對中學教育的欠債,還眾多將近筋疲力竭的教師一些合理的休息時間,還眾多無法到國際學校或海外升學的基層學生一個優質的教育。
作者是中學校長
回應 (0)